臺南市水雉生態教育園區part1

菱角鳥方舟‧首宗生態補償案例

│推動時間│2000年成立水雉復育區;2007年更名為「水雉生態教育園區」
│面  積│15公頃
│範 圍│官田國中附近的臺糖隆田農場內


臺南官田素有「菱角之鄉」的稱號,每年 6 月當一期稻作收割完畢,當地農民便把水田重新注滿水,改種起菱角。一直到12月底的菱角採收期,南臺灣便會出現350公頃的菱田溼地,吸引許多水鳥翩翩進駐;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拖著長長尾羽、氣質華貴的「菱角鳥」──水雉。
早期水雉在全臺都可見到,但由於溼地遭受破壞,面臨極大的生存危機。在十多年前,經田野調查,臺灣的水雉數量剩不到50隻。1990年代,由於臺灣高速鐵路的規劃路線,正好穿越臺南官田的水雉棲地,經環評審查會議決議:「應完成15公頃水雉棲地租用事宜,該路段始得動工」;於是在民間社團(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臺灣溼地保護聯盟、臺南市野鳥學會、高雄市野鳥學會等)、政府相關單位(農委會、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臺南市政府),以及開發單位(臺灣高鐵公司)等共同努力下,以重建水雉棲地為任務的「水雉復育區」於2000年成立;直到2007年復育有成後,更名為「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並開放民眾參觀,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這群生活在菱角田裡的美麗水鳥。

園區溼地景觀(圖片來源:翁榮炫攝)

 

水雉交尾(圖片來源:翁榮炫攝)
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面積約15公頃,以復育水雉棲地為主要任務,並兼具臺灣水雉保育中心,以及推動生態保護教育,朝向復育、保育、教育三育一體之目標前進。從園區入口的木棧道,即可看到園區內種有睡蓮與臺灣萍蓬草的埤塘。園區內有 4 座賞鳥亭,可提供民眾觀察鳥類的生態。
每年的 4 月底開始到 9 月中,可看到水雉在棲地裡爭地盤、交配、孵蛋,也可看到水雉寶寶跟著水雉爸爸在池中覓食。盡責的水雉爸爸會驅趕入侵地盤的外來者;可憐的紅冠水雞便常常被趕到岸邊,有時連體型較大的白鷺鷥也不敵水雉的「連環啄」。
若在冬天來訪,水雉這時已換上樸素的冬羽,外型不若繁殖季時亮麗。此時較搶眼的反而是飛到園區借住的「房客」──高翹行鳥、鷹斑鷸、蒼鷺、小水鴨等冬候鳥,從 9 月中開始陸續抵達園區,準備在這裡避寒度冬。雖然園區成立的目的在於保護水雉,然而努力的目標實為「復育棲地環境」,只要環境變好,鳥類及其他生物就能在這片土地生長,生物多樣性自然豐富。
走過了 4 座賞鳥屋,接著會來到賞蝶步道,以及育苗池和教學池。步道兩旁種了馬櫻丹、長穗木、繁星花、食茱萸等不同的蜜源植物,吸引蝴蝶來「拈花惹草」,因此蝴蝶雙飛或在植物上採蜜成了常見的畫面。此外有園區內有 9 個不同的水池,可進行教學活動,觀察水生昆蟲。夏日時分也可看到金線蛙趴在睡蓮葉子上做日光浴,蜻蜓及豆娘在水池邊交配或點水產卵。
育苗池中種有菱角和水稻秧苗,每到暑期,園區會舉辦溼地營隊,讓學員親自下田體驗菱角種植,秋天則邀請學員回來採菱角。透過親手栽種和收穫,希望人們更親近土地和作物,也藉此鼓勵民眾多消費臺灣本土生產的菱角。「吃菱角、助水雉」,唯有維繫臺灣的菱角產業,才能促使水雉擁有更多的生存空間。
賞鳥、尋蛙、找蟲,小而美的園區,不同時節有不同的熱鬧,歡迎大家親自來體驗。
賞鳥解說(圖片來源:黃忻怡攝)
溼地營隊種菱角活動(圖片來源:黃忻怡攝)

閱讀 3901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六, 24 一月 2015 13:41

媒體

園區溼地景觀(圖片來源:翁榮炫攝)

臺南官田素有「菱角之鄉」的稱號,每年 6 月當一期稻作收割完畢,當地農民便把水田重新注滿水,改種起菱角。一直到12月底的菱角採收期,南臺灣便會出現350公頃的菱田溼地,吸引許多水鳥翩翩進駐;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拖著長長尾羽、氣質華貴的「菱角鳥」──水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