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基本資料 | ||
中文名稱 |
關渡自然保留區(關渡濕地) |
2009關渡保育濕地區
(圖片提供:關渡自然公園)
2009關渡自然公園月池畔 |
濕地類型 |
河口濕地 |
|
濕地範圍 |
位於淡水河和基隆河的交會處。提防以南是「關渡自然保留區」,提防以北是「關渡自然公園」 |
|
濕地GPS座標 |
25°06'37"N , 121°27'14"E |
|
濕地面積 |
57公頃 |
|
海拔 |
海拔2.5公尺 |
|
地質 |
泥灘地 |
|
管理機關 |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
|
濕地概況與人文歷史 |
||
濕地介紹 |
位在關渡堤防南側的基隆河口沼澤區,面積55公頃,作為水鳥及棲息地保護區。堤防目前為自行車道,南緣另設置步行棧道的鳥類觀察區。沼澤區區分如下: 草澤區:早期整個河口沼澤區主要植物為生長在泥灘地上的茳茳鹹草和蘆葦,也因此成為良好的鳥類棲地,但由於紅樹林侵入僅剩東半部為草澤區。 樹澤區:由於地層下陷加上海水入侵鹽化,使得水筆仔在此落地生根,現今形成西半部30多公頃的紅樹林景觀。 |
|
歷史風華 |
清朝初年(約西元1700年),此區域為一大片水域。清朝光緒年間(約1875年)開墾成為農地。 1955年後由於臺北盆地抽取地下水產生地磐下陷的情形,加上基隆河改道,此區域水患頻仍。 1968年修築關渡堤防後,堤防外農地逐漸廢耕,加上淡水河抽砂以及海水入侵,使堤防外區域形成沼澤地[1]。 有傑克·摩爾(Jack Moll)、布雷克喬(K. T. Blackshaw)及威廉·湯瑪士(William Thomas)等3位美國人於1971年開始在臺灣賞鳥並帶動風氣,而關渡宮正前方這片位於淡水河與基隆河交會口右岸的濕地與候鳥棲地便成為賞鳥人士注目的焦點。 1978年水筆仔開始在堤外生長形成紅樹林。 由於人為開發使環境遭到破壞,自1981年4月開始有保育人士臺北賞鳥會張根巽投書臺北市政府要求成立保護區以保護此處豐富的生態環境,受到當時市長李登輝重視。 1983年9月臺北市政府將關渡堤防以南至社子島頂端的基隆河口兩岸草澤區,公告為「北市關渡水鳥生態保育區」。 1985年林曜松推動將關渡地區成立結合野鳥保護及教育休閒的「自然公園」概念,在許水德市長任內展開規劃工作。同年10月,由臺北賞鳥會舉辦關渡水鳥季活動讓關渡賞鳥活動成名。 1986年6月27日成立「關渡自然保留區」,由臺北市政府建設局管理。 1986年至1991年,關渡自然公園的成立進入黑暗期。由於自然公園成立案併入關渡平原開發案遭到民眾反對,加上垃圾、廢土濫倒,輕航機、水上摩托車入侵等自然環境破壞,觀察到的鳥類種類由139種減為47種。 經過臺北市野鳥學會不斷的陳情遊說與催生活動加上例年水鳥季的舉辦推廣民眾對環境保育的認知,直到1996年臺北市政府才成立「關渡自然公園」正式由官方界定保護區範圍以保護自然的濕地淨土並提供作為保育、教育、休閒及研究的場所。 2001年12月1日,臺北市政府委由社團法人臺北市野鳥學會2經營管理關渡自然公園 |
|
溼地環境介紹 |
||
自然生態 |
關渡平原年均溫約為攝氏22度,最低月均溫約為攝氏15度,最高月均溫約為攝氏28.7度。平均的年總雨量約為2,071公釐。地層屬於現代沖積層,北邊臨近山區的地層則為更新世火山岩(凝灰角礫岩),北投貴子坑一帶為中新世沉積岩。西北緣有金山斷層通過。地勢由北向西南漸低。堤防南半部為沼澤地形,並有許多潮溪。漲潮時草澤大部分被淹沒,而紅樹林僅露出樹冠部分;退潮時則出現大片泥灘地。 |
|
動植物分布 |
關渡自然保留區為感潮的河口濕地,常見的有水筆仔紅樹林、蘆葦、茳茳鹹草、彈塗魚、招潮蟹、魚類與泥地裡的底棲無脊椎動物,提供水鳥良好的棲息環境與豐富的食物來源,成為良好的候鳥棲息場所,夏季有鷺科及秧雞科鳥類繁殖;水磨坑溪則為人工濕地。 關渡自然公園則以淡水及半鹹水的池塘、草澤、稻田及與土丘所構成。植物種類超過200種,鳥類、兩棲、爬蟲、魚類、哺乳類、多毛類、螺類、蝦、蟹及昆蟲等動物記錄達830種;其中鳥類依據1998~2000年的調查為124種,歷年累積的紀錄則多達229種,為重要鳥類棲地(IBA)。哺乳類至少記錄到10種,其中最特別的是黃鼠狼(華南鼬)的發現;爬蟲類則有斯文豪氏攀蜥、印度蜓蜥、臭青公、赤背松柏根、柴棺龜及鱉等;兩棲類主要出現於堤防內關渡自然公園內,包括拉都希氏蛙、長腳赤蛙等;魚類主要有彈塗魚、六帶鰺、大眼海鰱及花身雞魚等;無脊椎動物則發現於泥沙河岸及紅樹林區,包括招潮蟹、圓蚌、台灣蜆、海蜷、文蛤及玉黍螺等。 |
綠頭鴨 招潮蟹 |
瀕臨絕種的物種 |
東方白鸛、黑面琵鷺、遊隼、諾氏鷸、巢鼠。 |
彈塗魚 |
珍貴稀有的物種 |
白琵鷺、唐白鷺、花臉鴨(巴鴨)、小燕鷗、赤腹鷹、黑鳶(老鷹)、大冠鷲、魚鷹、鳳頭蒼鷹、灰面鵟鷹、白眉燕鷗、水雉、環頸雉、彩鷸。 |
|
應予保育的物種 |
紅尾伯勞。 |
|
保育現況 |
有吳郭魚及巴西龜等外來種入侵,埃及聖鹮也在關渡的紅樹林區繁殖,應儘速移除;流浪犬對鷺鷥幼鳥造成危害,水質污染嚴重,應研提減輕改善對策。 |
|
其他相關資訊 | ||
相關專文介紹 |
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網站 | 關渡重要濕地 中文維基百科:關渡自然公園 |
|
交通方式 |
【大眾交通】 搭捷運淡水線至關渡站,步行至關渡國小,搭302公車於關渡宮下車,再步行2分鐘即可抵達自然保留區入口。或者,關渡捷運站出站後,可步行至學園路口,搭乘紅35路公車,關渡宮下車亦可。 【步行&自行車】可在關渡捷運站租用自行車,向左上中央北路四段,再左轉大度路二段,右轉知行路便可抵達。 【開車】從台2乙線/大度路三段朝西,聖景路左轉,在第一個路口向右轉入中央北路四段601巷,於知行路向左轉,抵達關渡宮後,便可看到進入自然保留區的便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