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13 五月 2013 18:18

濕地常見蛙類

文、攝影:黃世仁

Bufo_melanosticus黑眶蟾蜍

因眼周有黑色突起線條形成一個眼眶而得名,全身佈滿大小不等的疣粒,平時棲息在闊葉林、草地、農田等,繁殖期時才回到水域。其蝌蚪為黑色會有群聚的現象。在遇到危險時會將身體拱起並膨脹,一副作勢攻擊的模樣,藉此嚇跑敵人。

Fejervarya_limnocharis澤蛙

又名田蛙,可說是臺灣最常見的蛙類,連都市的公園綠地都可能見到牠們的蹤跡。澤蛙體色及花紋極為多變,可能呈現灰、褐、綠或橙紅等色,背部有許多長短不一的棒狀突起,多數個體有背中線,最容易辨識的特徵為上下唇有深色縱紋,有如泰雅族傳統的紋面。

Rana_adenopleura腹斑蛙

「給、給、給」叫聲讓人印象深刻,腹斑蛙棲息在全省兩千公尺以下的山區池塘或湖泊等靜水域,因腹部有大小不一的黑色斑點而得名,鳴叫時喜歡躲藏在水生植物的旁邊,要仔細觀察才能看到。

Odorrana_swinhoana斯文豪氏赤蛙

在溪流、山澗或瀑布附近,常會聽到「啾-」的聲音,讓人誤以為鳥叫,其實是斯文豪氏赤蛙的鳴叫聲。正因太像鳥叫,斯文豪氏赤蛙因而有騙人鳥或鳥蛙的別稱。屬於大型蛙,體長可達10公分以上,趾端為適應溪流生活,膨大成吸盤狀。

Buergeria_robusta褐樹蛙

臺灣特有種,也是低海拔山區常見蛙類,體色以褐色為主變化很大,在繁殖期間雄蛙體色甚至會變成黃色。褐樹蛙四肢趾端膨大呈吸盤狀,是樹蛙科成員的特徵,兩眼間到吻端有著明顯三角形斑塊,是最容易辨識牠的依據。

Polypedates白頷樹蛙

有如連珠炮般的「搭、搭、搭」叫聲,若是遇到繁殖期的大合唱時,會讓人生出置身靶場的錯覺。大腿內側的「黑色網紋絲襪」及背上的數條深色縱線為主要辨識特徵。平常在樹上活動,會將黃白色泡沫型卵塊產在樹枝或池壁上,每個卵塊內有數百顆白色的卵粒,孵化出的小蝌蚪,會直接掉進下方的水域,展開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