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13 五月 2013 18:29

濕地常見昆蟲

文、攝影:黃世仁

Aquarlus_elongatus水黽

水黽科成員在臺灣有十多種,通常棲息於靜水或河川緩流水面上,往往成群出現。牠也是椿象家族的成員,雖有翅膀卻不善長飛行,卻能以極快的速度在水面上滑行。三對腳都很細長,前足巳特化成捕捉腳,用來獵食,中、後足用在水面滑行和跳躍。

Laccotrephes_sp紅娘華

屬於水生椿象,在臺灣已知約有10種,因外型有點像蠍子,俗稱水蠍子。體色褐色到黑褐色,前足發達呈鐮刀狀,用來捕捉獵物,再用管狀的口器刺入吸獵物的體液。腹部末端有一根細長的呼吸管,可伸出水面呼吸,通常在靜水水域中棲息。

Notonecta_triguttata仰泳椿

又名松藻蟲,臺灣已知有20種,喜歡棲息於水草茂密的靜水水域,一生中從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都在水中完成。仰泳椿在水中活動時,是以腹部朝上的姿勢,用特化成游泳腳的後腳划行游動,好像在仰泳而得名。特別喜歡捕食蚊子幼蟲與蛹一生可捕食高達4,000隻以上。

Dytiscidae龍蝨

臺語俗稱水龜仔,是鞘翅目中少見的水棲甲蟲,臺灣已知六十多種。龍蝨幼蟲為水棲,成蟲可水空陸三棲,以捕食昆蟲、蝌蚪、蝦子、小魚等水生小動物為食,也會啃食水生生物的屍體,可稱為水中清道夫。龍蝨利用鞘翅與背部的空間儲存空氣,增加自身在水中活動的時間。

Ephemeroptera蜉蝣

是原始的有翅昆蟲,臺灣已知六十多種,體形纖細柔軟,膀不能摺疊。稚蟲和成蟲是許多淡水魚類的重要食物,也是測定水質污染程度的指示生物。稚蟲期長達數月至1年以上,喜好在水流平緩之處活動,以水藻類、腐敗的有機質等為食,需蛻皮20多次,多者可達40次。成蟲口器退化無法取食,一般壽命只有幾小時至幾天而有「朝生暮死」的形容。

Trichoptera石蠶蛾

毛翅目成員通稱石蠶蛾,臺灣已知有一百多種,休息時呈屋脊狀,外觀形態很像蛾類,但石蠶蛾翅膀上沒有鱗粉可作為區分的依據。幼蟲生活於水中,會吐絲將水中的枯葉、枯枝、細砂、石塊等連結成棲身的巢,每個種類的巢形狀與材料都不同,各種類的食性也不一,植食性與肉食性的都有。

Plecoptera石蠅

(ㄐㄧ) 翅目昆蟲的統稱石蠅,臺灣已知約有30種,稚蟲生活於流動的溪水中,吃水生植物和昆蟲。羽化後的成蟲生活於陸地,翅膀膜質重疊在身體背側,但不善飛行,腹部尾端具明顯尾絲一對,為夜行性昆蟲具趨光性。石蠅的出現,即表示此處水質幾乎沒有任何污染。

Protohermes_grandis黃石蛉

為廣翅目石蛉科僅有的三種中體型較大也最為常見的一種,具有發達的口器,大顎十分尖銳,成蟲夜晚具趨光性,雌蟲觸角絲狀,雄蟲為羽狀。牠的幼蟲乍看之下狀似蜈蚣而有水蜈蚣的別稱,是一種凶猛的掠食性水生昆蟲,也是臺灣河川未受或輕度污染水域之指標生物。

Luciola_ficta黃緣螢

黃緣螢為水生螢火蟲,早期廣泛分佈於臺灣西部地區,喜歡生活在乾淨的水域環境中,可當成環境生態指標昆蟲。幼蟲肉食性在水中生活,會採取集體獵食的方式捕捉獵物,以水生螺貝類為食物來源。成蟲每年3~10月羽化,日落後在田野間飛舞發光求偶,壽命只有7~10天左右。

Opisthoplatia_orientalis東方水蠊

東方水蠊的體型扁平呈橢圓形,腹背為黑色,翅膀退化,最容易辨別的特徵是胸背板弧形前緣為米白色。東方水蠊為卵胎生的昆蟲,若蟲在雌蠊體內孵化,喜歡在枯葉、土堆、朽木及樹縫等較潮溼環境中活動,若掉進水裡也能在水中潛泳,在自然中扮演著清道夫的角色,主要以腐植質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