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草王國‧珍稀植物庇護所
│劃定時間及法律依據│2003年11月7日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
│保護面積│17.1578公頃
│範 圍│宜蘭縣員山鄉大湖段雙連埤小段79地號水利地
│管理機關│宜蘭縣政府
│保育對象│保育生態物種豐富的湖泊生態,永續保存臺灣低海拔楠儲林帶溼地生態之本土物種基因庫
雙連埤,曾有著人間仙境般的清靜與美麗,湖中央倒映著天光湛藍一片,湖畔四周綠意盎然;秋天一到,岸邊芒花隨風舞動,更添靈秀詩意。
「雙連埤」是埤名,也是村名,位於宜蘭縣員山鄉湖西村境內,包含了兩個水域(上埤及下埤)所組成的內陸淡水湖泊。它的形成是由於河川襲奪作用,將原來斷頭河的無能河谷(Underfit Stream)谷坡切穿,造成河道改變,使原有的地形崩壞,變成懸谷瀑布,最後慢慢沖積成堰塞湖。因為有上下兩埤,又稱姊妹湖;但由於客家移民早期的開墾,下埤陸地化,變成農田,目前只有上埤有明顯水域,面積約17公頃,海拔高度約460公尺,是前往林業試驗所福山植物園必經之地。
雙連埤的形狀像葫蘆,水深 1 至 2 公尺,由於周遭環境動植物豐富,湖底在長時間演化下堆積著深厚的腐植質,可提供底棲生物如蝦蟹類的充足食物來源,加上雙連埤本身冬季雨量豐沛,氣溫涼爽,水位高低維持穩定,非常適合各類型水生植物繁衍。也因此附近的農田、溝渠、水池,甚至路旁都會發現一些衍生的溼地植物。
說雙連埤是「水草天堂」,一點也不為過!目前在雙連埤地區至少已經調查統計到321種植物,其中高達112種屬於水生植物,數量佔臺灣原生種水生植物的三分之一以上,若以雙連埤僅僅約0.26平方公里的面積來推算,比例高得不可思議,且種類之多位居全臺之冠,其中稀有植物多達十餘種,足堪稱為「國寶級溼地」。
這裡的水生植物,包括了挺水性、沉水性、浮葉性及漂浮性 4種類型,其中又以挺水性植物最為豐富。水域較深處以沉水性及浮葉性植物為主,常見的有絲葉狸藻、黃花狸藻、小果菱、野菱、白花穗蓴及石龍尾等。前二者為沉水性食蟲植物,植株上長著無數的捕蟲囊,伺機捕捉水中的微生物;開花時,黃色花朵會自水下突出水面,如果它不開花,還不容易找到呢。白花穗蓴是外來種,幾乎整個湖區為白花穗蓴所入侵,曾經是雙連埤最優勢的沉水植物。此地的小果菱、野菱和石龍尾更是全臺最大的族群,其中小果菱、野菱為典型浮葉植物,葉柄膨大為氣囊狀,內部充滿了氣體,藉此浮於水面,是雙連埤最具代表性的植物。
至於湖面與陸地交接處的草澤環境,有開卡蘆、李氏禾、舖地黍、田蔥、水丁香、圓葉節節菜、野慈菇、鴨舌草、燈心草、大井氏燈心草、無翅莎草、四角藺、針藺、野荸薺、水毛花、水厥與毛蕨等。浮島上的植物組成則有日月潭藺、馬來刺子莞、華克拉莎草、寬柱莎草、三儉草、細葉海金沙、分株假紫萁、芒萁、筆筒樹、水紅骨蛇、水柳、水社柳、山胡椒及大頭茶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頭茶,大頭茶一般是生長在向陽的斜坡崩塌地或火燒地,算是典型陸生先驅植物,然而雙連埤的大頭茶居然可以生長於浮島環境之草毯上,可說是相當奇特的一群。
當然草澤積水處或裸露窪地,也繁衍了一些稀有水生植物,重要者有蓴菜、卵葉水丁香、水虎尾、石龍尾、白花紫蘇草、大葉穀精草、連萼穀精草、南投穀精草、田蔥及眼子菜等,不過這些稀有植物經常競爭不過其他優勢植物,已慢慢消失。
由雙連埤的水生植物種類看來,與臺灣其他湖泊溼地如早期日月潭曾分布的物種十分接近,如馬來刺子莞、野荸薺、水毛花及南投穀精草等,可以推測在過去可能有某些鳥類在雙連埤與日月潭兩個水域之間遷移,才能產生如此的互動關係,顯見水鳥在植物傳播途徑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雙連埤是水生植物豐富的湖泊,理所當然亦分布著種類眾多的水棲昆蟲、兩棲類及魚類,尤其以瀕危魚類──青魚將魚最為著名;冬季也有遷移性雁鴨科鳥類在此地度冬,這也是造就當地水生植物豐富化的主要原因。
長柄石龍尾
Limnophila stipitata
為臺灣原生植物,也是石龍尾屬植物中較常見的一種,但分布並不普遍,僅有宜蘭冬山、臺北貢寮、南投埔里、屏東五溝水、臺東池上等地區見過長柄石龍尾的族群,通常生長在溝渠、水田、池塘或沼澤地帶及湧泉區。近年來臺灣的石龍尾屬植物因植株矮小、競爭力薄弱,加上除草劑濫用、棲地破壞等因素,正消失於田野中。
長柄石龍尾與其他石龍尾屬植物一樣,為「兩棲性植物」,可沉水亦可挺水生長,具有不同型態的沉水葉與挺水葉,即沉水葉為了適應水流,葉子細長呈絲狀,挺出水面的葉子變得較寬,呈長卵形。它的花為淡紫色,十分小,是所有石龍尾屬中花最小的,故又有「小花石龍尾」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