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濕地基本資料 |
|
中文名稱 |
屏東 龍鑾潭濕地 |
英文名稱 |
Longluan Lake Wetland |
溼地類型 |
內陸自然濕地 |
溼地範圍 |
175公頃 |
溼地GPS座標 |
屏東縣恆春鎮21°58'35"N , 120°44'03"E |
成立時間 |
1982年9月公告成立 |
溼地面積 |
237公頃 |
海拔 |
|
地質 |
第四紀現代沖積層 |
管理機關 |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
二、溼地概況與人文歷史 |
|
溼地介紹 |
本濕地位於鄉道屏158南側約500公尺處,南以屏153為界,包含龍鑾潭及草潭兩處水澤,並設有龍鑾潭自然中心。 為半人工的水澤濕地,其中潭面滿水深平均3.5公尺。在前清時期是恆春地區農漁業生產的重要區域,1982年被規劃為墾丁國家公園的特別景觀區,由墾管處負責管理,1994年設立龍鑾潭自然中心,為國內第一座專為鳥類觀賞與研究所設計的展示館。 龍鑾潭是台灣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更是台灣留鳥、候鳥的重要棲息地,龍鑾潭自然中心就是為此而設的。自然中心位於龍鑾潭的西岸,為避免驚擾到鳥兒,從停車場到自然中心有一段路。自然中心有著別緻的建築風格,彷彿水鳥般憩在那兒修整雙翅。龍鑾潭自然中心內還架設了許多架高倍數望遠鏡,可以讓觀賞的民眾仔細觀察鳥們的一舉一動外,也避免人群干擾驚嚇到鳥兒們的生活作習,若無法親身前往龍鑾潭自然中心一趟,這裡還提供龍鑾潭鳥島即時live影像,可提供民眾透過網路遠距欣賞鳥島風情,不過提醒此live影像夜晚採關閉措施,無法觀看喔! 影像網址http://dvr3.ktnp.gov.tw/view/index.shtml |
歷史風華 |
由地形上來看,龍鑾潭位於恆春西臺地與恆春東方低矮丘陵地,所形成的恆春縱谷的南端。恆春縱谷平原昔日可能是山間構造盆地,儲水成湖。後因恆春西臺地北側因海蝕剝削,湖水退出盆地,龍鑾潭便是其遺存者。現今縱谷兩側20~40公尺之低位臺地,可能都是當時的湖面。 恆春地區在清代時是農漁業生產的重要區域,但地勢屬低窪濕地的龍鑾潭,隨著乾濕季節的不同,潭面積也隨之變化,雨季龍鑾潭的面積擴大,將附近田園全成水鄉澤國,為農民帶來很大的災害。日治時代雖曾計畫建為水庫,但終未實現,臺灣光復後,政府關懷民生疾苦,特於民國37年(1948年)籌撥專款,將龍鑾潭建為水庫,目前所見的龍鑾潭其實是屬於半人工的水澤濕地。 潭水經附近溪流相匯由潭北人工洩水口北流,經四溝、頭溝而注入保力溪,由射寮出海。從前其流域水源豐富,帆船等小型船隻,均可從射寮溯水而上,是恆春對外主要交通線之一,目前僅供農田灌溉渠道。 潭面廣闊滿水面積為175公頃,水深平均3.5公尺,碧波蕩漾,景色幽美而恬靜,每年十月至翌年五月,許多候鳥如鷸、鴴、雁鴨等由寒冷的西伯利亞、中國及日本等地從南遷移,部份留此過冬,為龍鑾潭的湖光山色增添不少自然情趣,也使當地更富觀光價值,墾丁國家公園已於此興建自然中心,內有鳥類生態展示、望遠鏡觀察、錄影帶欣賞等活動。龍鑾潭南側鄰近核三廠之恆春麻場本處已改建為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供民眾了解瓊麻採纖過程,以及對恆春早期經濟的影響。 |
三、溼地環境介紹 |
|
自然生態 |
根據民國97年墾丁國家公園委託高雄市野鳥學會,所做的生態資源調查,記錄共發現鳥類42科126種,保育類鳥種22種其中候鳥居多,種類佔了所有鳥種的70%以上。兩棲及爬蟲類共有11科23種,並首次在本調查範圍發現入侵外來種多線南蜥;魚類則記錄到9科13 種;蝶類5科47種,蜻蛉目5科18種;底棲生物部份記錄到腹足綱15種,雙殼綱2種,昆蟲綱5種,甲殼綱6種;植物93科342種。 湖泊四周為水稻、旱田、樹林、魚塭等多樣的生態環境,棲地歧異度極高,適合鳥類棲息。 鳥類包括澤鳧、鈴鴨、豆雁、大白鷺、小白鷺、黃頭鷺、唐白鷺、黑鸛、東方白鸛等。依照時序的變化,每月的鳥況各具特色。每年8-9月之際,大批的鷸科、鴴科鳥類過境恆春半島,在此覓食、休息、補充體力後繼續牠們南向的旅程;冬季時大群的雁鴨停留在龍鑾潭及其附近的水塘度過冬天,直至翌年春天才陸續北返,回到牠們的繁殖區,龍鑾潭是鳥類的重要棲息地。 此外,還有沼螺、臺灣蜆、長臂蝦、石鮒等水生動物。潭邊的植物有林投、相思林、竹林、棋盤腳、蘆葦等等。 |
動物分布 |
每年八月就可觀賞白鷺鷥遷移的戲碼,白天可見成千的白鷺鷥在龍鑾潭區及岸邊活動,傍晚可見成群的白鷺鷥在天空排成「人」自行飛越龍鑾潭及核三廠上空,這樣的盛況在每年九月及十月為最高峰,十一月開始進入尾聲。 十月中旬,龍鑾潭可見小水鴨、鳳頭潛鴨等雁鴨科開始進駐,當東北季風吹起,進入冬天之後,從北方飛來更多的雁鴨來此,在十二月時數量來到最高峰,這時便是龍鑾潭最盛大的雁鴨季來到。據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統計,每年都可觀察到十種以上的雁鴨,數量最多時可達2000隻以上,這些水鳥們直到隔年二月才會陸續離開龍鑾潭,一路北返,僅剩花嘴鴨留於此地。 根據民國97年的生態資源調查,共記錄到42科127種鳥類,。其中以鷸科15種、鷺科13種最多,其次是雁鴨科11種,鷹科7種,鶯科和椋鳥科6種,鴴科、鷗科、鶺鴒科、鶇科 5 種,秧雞科、鳩鴿科和燕科有4種;3種的有梅花雀科;2種的有雉科、杜鵑科、鵯科、隼科、畫眉科和鵐科;而僅出現 1 種的有鸊鷉科、鸕鷀科、朱鷺科、鶚科、三趾鶉科、水雉科、彩鷸科、反嘴鴴科、燕鴴科、鴟鴞科、夜鷹科、雨燕科、翠鳥科、雲雀科、伯勞科、鶲科、王鶲科、繡眼科、文鳥科、鸝科、卷尾科和鴉科等。 |
植物分布 |
龍鑾潭於清光緒20年開墾為農田,日據時代種植瓊麻、銀合歡。目前為半人工水潭濕地,原生植被已不復見,人為破壞所形成灌叢、次生林環境較常見,另人工復育、誘蝶造林地,期望孕育更多生物多樣性。 親水區域是巴拉草、林投、多花油柑。堤外社會以國家公園設立停車場、賞鳥地點可細分為北方閘門–東岸屬魚溫、草澤、農地環境,銀合歡、竹節草、蘆竹較優勢。東、西岸則是水稻、芒果、椰子人為農耕地植物社會,西岸龍鑾潭自然中心前的瓊麻徵收地造林屬相思樹、白芒社會豐富度較高。自然中心佔地 1.5 公頃則以人工培育、復育、栽植稀有、誘鳥、誘蝶、草原、觀果、山地、海岸林、珊瑚礁、綠籬九大植物作為生態教育之用。西南岸至閘門則為銀合歡、馬纓丹植物社會。本次調查記錄到維管束植物計有93科342種。 |
特殊物種介紹 |
黑面琵鷺,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黑面琵鷺屬鸛形目、䴉科、琵鷺亞科。而琵鷺亞科的鳥類全世界共六種,其中以黑面琵鷺數量最為稀少,屬全球瀕危物種之一。黑面琵鷺只活躍於東亞及東南亞地區,龍鑾潭便是其過境遷徙地之一,所以生態地位顯得特別重要。 遊隼是隼屬最大的一種,又名花梨鷹、鴨虎。根據《台灣大百科》內容指出,遊隼除紐西蘭、南極外,幾乎遍及全球,是世界分布最廣的鳥類。入冬之際,許多鳥類都到溫暖的南方過冬,遊隼則遠到來到台灣,在台灣則屬冬候鳥與過境鳥,更有動物界「空中子彈」之稱。遊隼的俯衝時速可達每小時389公里,是世界上飛得第二快的鳥類。但隨著殺蟲劑的普及,有毒物質的濫用對牠造成嚴重威脅,數量驟減,目前已經瀕臨絕種。 |
瀕臨絕種的物種 |
東方白鸛、黑面琵鷺、遊隼、黃鸝。 |
珍貴稀有的物種 |
唐白鷺、黑鸛、水雉、白琵鷺、魚鷹、大冠鷲、鳳頭蒼鷹、赤腹鷹、台灣松雀鷹、澤鵟、鵟、蜂鷹、紅隼、彩鷸、水雉、小燕鷗、黃嘴角鴞、烏頭翁、台灣畫眉、野鵐。 |
應予保育的物種 |
燕鴴、紅尾伯勞。 |
保育現況 |
墾丁地區是目前國內的旅遊熱點,每年均湧進近300萬名遊客,而夏天更是本區的旅遊旺季,常造成住宿不足、床位難求的現況。由於墾丁街上腹地有限,許多業者逐漸往恆春方向發展,進而開始衝擊龍鑾潭水域,在龍鑾潭的周邊合法與非法的民宿、遊樂場所及商店正由以往的農地上興建而出,環境面貌的改變已逐漸沿著公路兩旁聚落的形式漫延發展。廢污水也循著龍鑾潭集水區的水系進入潭內。 龍鑾潭附近的水鳥棲地受到人為破壞,部分沒有納入特別景觀區的湖邊濕地陸續被填土,影響稀有的雁鴨繁殖環境。 |
四、其他相關資訊 |
|
相關專文介紹 |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http://www.ktnp.gov.tw/cht/theme.aspx?type=4&themeTourID=26 http://www.ktnp.gov.tw/cht/notes01.aspx?ecologyNoteID=10 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 http://wetland-tw.tcd.gov.tw/WetLandWeb/wetland.php?id=200 [行動解說員]墾丁國家自然公園-龍鑾潭自然中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HQUdRbjrX8 墾丁國家公園龍鑾潭特別景觀區生態資源調查暨環境評估計畫http://www.ktnp.gov.tw/upload/report/20100524_175223.41755.pdf 墾丁國家公園龍鑾潭地區自然資源與環境教育http://www.ktnp.gov.tw/cht/report.aspx?reportID=257 |
交通方式 |
自行開車:前往龍鑾潭自然中心(恆春鎮草潭路250巷86號) 國道3號下南州交流道>沿屏鵝公路繼續南下>於屏鵝公路/恆公路/台26線靠右行駛>於ㄦ龍鑾路/屏158鄉道向右轉>於檳榔路/屏164鄉道口向左轉 大眾運輸:前往龍鑾潭自然中心(恆春鎮草潭路250巷86號) 搭火車至枋寮火車站>步行到枋寮,搭乘9117客運,開往墾丁列車停車場(福容飯店)> 南興社區站下車>步行到龍鑾潭自然中心停車場,約3.3公里 |
注意事項 |
龍鑾潭自然中心地址: 946 屏東縣恆春鎮草潭路250巷86號 電話: 08-889-1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