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電子報 捐款
極端氣候的因應課題已經是台灣以致全球無可避面的嚴峻挑戰,如何在規劃設計過程中納入與水共存的思考和行動,創造適合的濕地環境,不僅是當前趨勢,也是必然的結果。本文作者銘傳大學王价巨老師借鏡各國與水共存的經驗,提醒:重新審視雨水的價值,以及空間規劃中水資源管理的整合性作法,對臺灣而言已經成為生存的議題。
洪水沉積物如何有效幫助重建河口濕地,Carolyn Gramling在2012年2月3日Science期刊(第335卷6068號520-521頁)中指出,經由2011年密西西比河開放洩洪道疏解洪水行動的後續觀察,現在已有更具突破性的進展。
重新認識濕地的功能
濕地曾被認為不過是滋生蚊蠅的癘瘴之地、雜草叢生的荒地,在公共衛生以及土地開發的需求下,世界上大部分的濕地已經消失殆盡。生態學知識的進步讓過度開發的工業化國家了解濕地對地球環境和人類發展的價值,各種研究告訴我們,濕地是地球上最具多樣性的生態系統之一,也為人類帶來了其他環境系統所無法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