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石梯坪‧港口部落水梯田復育】系列報導之6:「海稻米」添新品系 水稻混種少病害

圖/文提供:廖靜蕙(台灣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自由撰稿人)

春節過完年後,各地農田陸陸續續展開插秧工作,花蓮豐濱石梯坪水梯田復耕團隊也緊鑼密鼓以機器以及一部分人力完成插秧工作。因為秧苗準備時間倉促,除了花蓮場建議的台稉4號外,增加一批台稉2號的種苗,種在比較靠近道路的田裡。未來在行銷上可能須費心說明,不過花蓮場輔導員林泰佑卻認為分區種植不同品系並非壞事,可以減少病蟲害,提供疫病緩衝的空間。

01

以混種抗病蟲害

其實分區種不同品系的水稻並沒有壞處。分區種植不同的品系可說是混種的折衷版。提到混種,早期是來自貧脊地區,例如南美、非洲,為求產量,而將不同品種的豆科、旱稻、玉米,混合著種,發現反而減少病蟲害。中國東北一帶為了防治稻熱病,有以帶著不同抗病性的姊妹系混種做法,日本也有些小農採取這種方式。

多品系混種對於自給式農業也是必要的,例如各類小米各有其用途,所需要的量也都不多,因此很自然地就種在同一塊田。
水稻是經過幾代育種後純系的自交作物,自花授粉,雜交的可能性非常低。林泰佑建議,不妨考慮生育日數相近、抽穗期和農藝性狀差距不大的品種混種,減少管理上的繁複。

稻熱病和育種的競賽

02

台灣的水稻雖然不至於需要以混種來增加產量,不過林泰佑建議可分區種植不同品系,增加抗病性、分散病害風險,以及提供緩衝空間。

林泰佑說,農民種水稻最怕稻熱病,稻熱病是一種通稱,有如人類的流感,病毒會不斷演化產生不同型態的「生理小種」(有如動物界「亞種」的概念)。水稻在育苗時,雖然已考慮抗病性,但不同水稻可能對抗A型病害,卻不抗B型病害。

台灣農民習慣大面積種植相同品系水稻,林泰佑說,各改良場水稻品種育成後至正式命名推出前,會移到稻熱病圃檢定,在園圃裡,會故意以種植密集、施重肥來激發病害,通過嚴格的檢測後篩選抗病品種推出,意即,水稻品種一定會將稻熱病的抗病性考慮進去。即使如此,抗病性研發不見得跟得上病毒的演化。

過去台稉16號曾因抗病性優以及產量多的特性,引發農民搶種,面積達上千公頃,但是幾年後產地卻對減。林泰佑解釋,剛開始確實很抗病,但不到幾年,稻熱病演化出台稉16號不抗的生理小種,災情一發不可收拾,也使得農民頓失信心,改種其他品種。

篩選品種也決定病毒去留

林泰佑解釋,當大面積種植台稉16號,可能讓它可對抗的生理小種消失,留一小部分足以贏過它的生理小種找到空間大量成長,終至使得它的優勢無可發揮。「人不斷篩選品種,相對的也在篩選病毒以及生理小種」當小區塊農地種植不同抗病性的品系,可提供緩衝的功能,增加抗病的水平性,不至於造成大面積的損失,某個方面來說,也維持一種平衡狀態。

花蓮場研究員宣大平也表示,多品種的農地,環境比較好,鼓勵農民多品系混種對環境是好的。因每個品種的抗性容有不同,品種測試時會試其抗稻熱病的情況,不過大面積種植之後,抗病性會減弱。

03混種減少藥肥使用

混種可以有很多形式,例如將不同品種的秧苗種在一起。種苗場育苗是採不同品種分區種植,傳統作法是一次收,一次賣;但種苗場也可以將不同品系混在一起賣給農民,農民只需如常種植管理即可。這樣做有很多好處,如防止整批遭病蟲害等,減少農藥肥料使用,對於土地和消費者都好。

只是混種若是自行採種,可能多代之後有些較弱的品種可能消失,而使得品系單一化。

未來海稻米又可分為香米或台稉2號,或者找出兩種品系的黃金比例,調配出不同口感的混米,成為另一個選項。

(轉載自2013.03.11台灣環境資訊中心)

閱讀 5254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三, 20 三月 2013 10:28

媒體

01

春節過完年後,各地農田陸陸續續展開插秧工作,花蓮豐濱石梯坪水梯田復耕團隊也緊鑼密鼓以機器以及一部分人力完成插秧工作。因為秧苗準備時間倉促,除了花蓮場建議的台稉4號外,增加一批台稉2號的種苗,種在比較靠近道路的田裡。未來在行銷上可能須費心說明,不過花蓮場輔導員林泰佑卻認為分區種植不同品系並非壞事,可以減少病蟲害,提供疫病緩衝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