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提供:廖靜蕙(台灣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自由撰稿人)
花蓮縣瑞穗鄉的奇美部落8年來推動部落營造,從文化深度旅遊做起,積極發展文創產業,近兩年則進一步推動有機農業轉型,近日更成功收成一批有機紅豆,讓族人對持續轉型更具信心。
部落2012年10月播種1分多地的高雄選8號紅豆,近日陸續採收,自然風乾的紅豆十分飽滿,族人仍小心翼翼呵護,擔心不夠好。奇美部落文化發展協會專案經理蔣金英表示,只要紅豆賣得好,就會持續種植。
部落的伊瑪正在秤紅豆。
|
位於秀姑巒溪泛舟的中繼站,奇美成為生態旅遊的最佳地點。雖然生態旅遊的名聲逐漸打開,但部落營造的腳步並未停止,這兩年更以友善環境的農業永續部落發展。隨著雜糧作物逐漸受到重視,奇美也試著種植豆類,此次紅豆種得豐盈,不輸給慣行種出來的紅豆,過程中只施一次有機肥、除了三次草,採收採持續進行,不像慣性農法等全部熟成以機器一次採收,過程完全使用人工,剝殼、風乾完全不假他人之手。
農委會花蓮區農改場專家14日走訪現場,雖然田裡遍布野草,但紅豆明顯高於野草,讓專家十分肯定,他們表示,這種情況十分難得。目前已有台北的業者表示要全部收購。蔣金英表示,紅豆賣得好,將是種植的動力。
除此之外,2012年復耕的水梯田也種出成績;3月,部落將種植大豆,蔣金英還想帶領團隊種植小米。
復耕水梯田 水保局整合公部門資源
目前奇美部落共有1甲多公田,有12名由多元就業方案提供的雇工,族人希望能轉型種有機,讓年輕的族人可以回家種田發展。
眼見豐濱港口部落水梯田復耕做出成果,奇美也計畫進行水梯田復耕,為此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去年協助部落完成水圳的修復,並交給族人維護。承辦官員張志豪表示,當地圳路原為水利會PVC引水工程,幾次颱風之後,毀損斷掉,因此協助以HDPE複合型水管修整完工。
2012年也首度試種出無農藥、無化肥的有機米,並取名為「奇美忘憂穀」。蔣金英表示,20幾年沒有種水梯田了,族人都想試試看。張志豪說,此項計畫朝跨域型合作,期待與農委會下各局處合作,目前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已派員定期到訪部落,協助復耕的相關事宜;下一步是邀農糧署加入。
張志豪表示,試種成果讓原本觀望的族人更有意願加入。今年將近一步種植,初步計畫供深度旅遊風味餐以及遊客購買。
有機紅豆的採收是漸進式的,不像慣行農法等全部熟成以機器採收。
|
奇美部落文物館。
|
轉型有機挑戰最大
總幹事吳明季說,奇美部落從8年前開始部落營造,一開始以文化深度旅遊為主,但解說導覽卻非每位族人都能適任的。他進一步思考,老一輩能做的事情就是農業,而部落種植花生、玉米都缺乏競爭性賺不了錢,持續慣行農法是沒有出路的。因此重新出發須以有機農業出發,經農業專家到當地評估,都認為此地環境「太棒了」,四面環山、沒有污染,水源來自秀姑巒溪上游,非常適合有機耕種。
回復無毒耕種卻讓部落族人大喊吃不消。吳明季說,奇美部落營造有3項主軸,文化深度之旅、轉型有機農業以及發展文創產業,其中轉型有機農業是最艱困的。奇美通往平地之路直到1980年代才通的,過去因為交通不便,藥、肥進不來,農民不得不以有機耕種,但當時都是土法煉鋼,拔草和趕鳥的印象仍然深印腦海,因此當老一輩的人提到種有機,都十分抗拒,要突破這種觀念很難。幸好有蔣金英加入,讓情形有些改變。
部落營造不停歇 呼喚族人回家鄉
土生土長的蔣金英是國小老師退休,阿美族非常敬老尊賢,蔣金英成了族人口中的「蔣媽」,在蔣媽決策下,引領族人正面迎戰無毒耕種。目前種植大豆、洛神,不但原汁原味,還製成多項加工品。
蔣金英表示,希望有機耕種的成熟、成功,能讓年輕族人願意留在當地發展,讓部落發展可永續的產業,族人得以安居在此。
以有機農法精神種出來的紅豆,再度證明族人的決心以及此地優良的環境,下一步,蔣媽要帶領族人挑戰數十年沒種了的小米,族人對此信心滿滿。目前花蓮場已經協助取得台東區農業改良場的小米品種,就等待適合的時機讓族人播種。
目前部落季節性野菜水餃,開放訂購中,詳情請洽奇美部落臉書。
(本文轉載自2013年1月17日台灣環境資訊中心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