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渡自然公園以粗放農耕復育溼地

作者:廖靜蕙(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Guandu-01關渡自然保留區位於台北市淡水河與基隆河的匯流處的關渡平原,是一典型的河口濕地。關渡早期在平埔族凱達格蘭人口中稱為「Kantou」,光緒年間即開墾為農地,曾經是大台北主要水稻產區,肥沃的濕地不但孕育農作物,也成為許多生物居住繁衍的重要場所,特別是鳥類,因此,關渡也是台灣北部最早的賞鳥地點。

1968年時,政府為了防範水患而修建關渡堤坊,至此堤坊外的農地逐漸廢耕,加上淡水河出海口附近的河道整治、台北盆地地層下陷逐漸嚴重、淡水河抽砂、颱風來襲時的海水倒灌等諸多因素,導致本區成為一片沼澤地。

1980年代,保育人士為了保護此地豐富的生態,出現要求成立保護區的呼聲,經過多年努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1986年公告設立「關渡自然保留區」,委由台北市政府建設局經營管理,接著2001年台北市政府在此設立「關渡自然公園」,並委託台北市政府委託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來經營管理,開啟非營利機構管理共管的先例。

關渡地區的棲地環境十分複雜,大片濕地因而孕育多樣化生物,由於環境的異質性較高,鳥類資源之歧異度、豐富度均高於淡水河口其他濕地,本區域之鳥類記錄一度多達230餘種,為國際知名的候鳥遷移重站。關渡是許多人賞鳥的聖地,而賞鳥人可說是台灣保育界的先知,台北鳥會每年在此地所舉辦的國際賞鳥博覽會,每一次都能喚醒國人注意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歷經多年規劃的關渡自然公園不只是一般的公園,而是大台北地區重要的自然學習中心,因此園區規劃盡可能保留原始和自然濕地的狀況。

經過環境評估規劃後,將57公頃的園區劃分為戶外觀察區、核心保育區、主要設施區以及永續經營區等四個區域。其中5公頃的主要設施區是遊客主要活動區塊,區內有自然中心、賞鳥小屋、步道及解說系統等設施。自然教育中心綠意盎然的山坡,其實是由建築廢土堆積而成的。

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處長陳仕泓表示,好不容易爭取到保留下來的這塊溼地,營運目標就是保育以及教育並進,而兩者不易獲利,經營的模式也將企業拉進來,並將所有的盈餘回饋給台北市政府,形成教育跟保育的循環回饋。

歷經10幾年來的經營管理,關渡自然公園仍有其需面對的宿命。甫卸任的前處長,現為台北市野鳥學會總幹事何一先則提到,關渡自然公園面臨陸域化、外來種及野狗入侵、高爾夫球場等人為開發、極端氣候變遷等威脅。

有別於傳統認為的溼地不應人為的介入,何一先這幾年的經驗發現,類似關渡這樣的土地,歷經多次的人為改變,從農田開發、興建堤防、廢土回填,周遭的環境都改變了,要回到它最初的樣貌已經不可能,因此只能維持目前溼地的狀態。面對陸域化的威脅,人為的介入反而是必須的。因此包括水田復耕、水牛放養,都成了防止陸域化的策略。

溼地裡的看天田

Guandu-02

自從台北鳥會加入經營團隊,除了培訓定點解說的志工,每年也固定進行鳥類調查,並舉辦各項活動,包括藝術季、鳥類論壇等。3年前開始推動「水田營隊」,依季節和生產過程的不同,區分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梯營隊,從活動中教育民眾認識並保育生態環境,目標是增加生態利用價值。

這裡生產的水稻雖然沒有專業種植出來的飽滿,卻足以讓國小學童體會「誰知盤中飱,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春耕的時候,第一次打赤腳踏在黏黏的泥巴裡,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新奇的體驗。有些稻子發育沒有很好,所以還要經過篩選的階段。除了讓學童體驗農事、了解盤中飧的由來,還有一大片的稻穀是不收成,讓鳥類以及依靠其生存的萬物飽食之後才收成。收成的稻米取名關渡米,以贊助的方式鼓勵民眾認購,但這些珍貴的米,可遇不可求,認購完畢就要等下一個收成的季節了。

池畔旁水牛 為生態效力

跟花蓮農試所買來的小牛,成群地在水池畔漫步。這些水牛是用來除草,幫忙耕田。因為田埂無法使用機器,水牛成了最佳幫手;此外,園中多個來自河流的生態池,池底的草,也都要靠水牛來清理,強化水池滯洪滌清功能。這個農村時代最古意的動物,在生態上被賦予吃重的角色。

傍晚的池畔,水牛身上總少不了烏秋的陪伴,坐於水牛背上理毛,順便抓幾隻小蟲來吃,這幅原應出現在農村的景象,每天在關渡自然公園上演,讓溼地多了人文的想像。

增廣溼地文化 訴說關渡傳奇

園方為了淡化賞鳥色彩,多一點在地文化的內涵,煞費苦心。關渡自然公園地形以溼地為主,園方期待提升溼地文化,朝向增加溼地自然生態的廣度;而鳥是溼地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不是全部。

過去在關渡的一些基本技能,例如魚撈、養鴨或者是在水田技能,都得以維持,甚至想辦法恢復到過去的狀況。另外,豐厚的人文歷史紀錄更值得訴說。位於知行路上的關渡宮,更為台灣北部年代最悠久的廟宇之一,幾百年歷史的累積,亦值得細細品味。

第一筆賞鳥資料是1863年由英國學者史溫侯留下來的。根據劉克襄先生在《關渡生命》書中的描述,史溫候進入淡水河時為4月,正是水鳥北返棲息的高潮季節。他不僅記錄了6隻罕見的朱鷺(台灣已絕跡),同時看見數以萬計的水鳥與野鴨飛舞滿天,鳴聲不斷。他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眼前的景觀。史史溫候不僅看到河下游生長著紅樹林,上游還有一處地形複雜的沼澤區,而這個沼澤區就是關渡。

園方期待透過多一些民眾參與,回復關渡濕地原有的自然人文景觀,提供給鄰近學校或整個大台北地區對於溼地環境,包括自然生態,包括文化上面有比較深刻的了解跟學習,營造一個人人都願意親近的溼地樂園。

閱讀 5703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三, 06 十一月 2013 13:53

媒體

Guandu-02

關渡自然保留區位於台北市淡水河與基隆河的匯流處的關渡平原,是一典型的河口濕地。關渡早期在平埔族凱達格蘭人口中稱為「Kantou」,光緒年間即開墾為農地,曾經是大台北主要水稻產區,肥沃的濕地不但孕育農作物,也成為許多生物居住繁衍的重要場所,特別是鳥類,因此,關渡也是台灣北部最早的賞鳥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