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11水災造成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以下簡稱高一科大)創校以來最大的財產和安全損失,為因應滯洪防澇機能以及生態復育的需求,遂將原有3公頃草坪建置成生態蓄洪池,兼具處理學生宿舍生活污水經廢水處理廠二級處理放流水,以及地表逕流非點源污染之泥砂沉澱與污染物分解用。透過溼地生態系統等低耗能的方式進行三級處理,合併高一科大雨水貯留設施所建構的中水道系統,改善原完全以自來水作為非接觸性用水來源的情形,達成水資源循環利用的目標。本研究主要以高一科大生態滯洪型人工溼地為案例,進行水質監測及棲地環境探討

雲林沿海地區因地層下陷嚴重,被列為國土復育計畫的重點區域之一。該區因持續之地層下陷導致排水不易,常於颱風或是暴雨期間發生淹水。而河岸堤防與抽水站 並無法有效減緩淹水,鑑此,本研究建議將地層下陷嚴重地區轉為溼地,希冀能夠達到減緩淹水的效果。

 

本研究自2006年3 月至2008年5月於嘉藥校園人工溼地系統(以下簡稱嘉藥系統)、港尾社區自然淨水系統(以下簡稱港尾系統)、蚵寮國中人工溼地系統(以下簡稱蚵寮系統)、二行社區人工溼地系統(以下簡稱二行系統)、安順排水淨化系統(以下簡稱安順系統)及鳥松溼地公園(以下簡稱鳥松溼地)進行水質測定分析及水棲昆蟲採樣,探討各個人工溼地系統處理水質情形、水棲昆蟲發生的狀況及建立生物指標評估人工溼地水質的可行性。

 

新竹縣頭前溪第一、二期人工溼地總開挖面積約1.9公頃,內含A-P等16處不同大小水池。研究期間(2007.09-2008.08),植群總覆蓋度於2008年1月最高約39%,2008年8月最低約22%;維護管理將植群總覆蓋度控制在20-40%間。維護修剪樣區的植物呈現物種均勻的狀態,自然演替樣區物種集中於大花咸豐草。各季種數及歧異度於維護修剪區域明顯高於自然演替區域。自然演替區域的物種呈現逐漸均勻的趨勢,整體均勻度則呈現中等狀態,觀察溼地周圍環境的植群組成,推測在無人擾動任其自然演替下終會演替成台

人工濕地處理系統是一種相當經濟實惠且具潛力的水質淨化處理生態工法技術。目前在各國,採用自然處理系統解決廢棄物(如:廢污水、廢棄物及固體廢棄物等) 的問題,已行之多年,並有非常良好之成效,而台灣近年來也漸漸開始發展此種方式,利用自然界對污染物質的自淨作用,並在大自然能負荷的範圍內,藉由土壤、植物及微生物等的物理、化學及生物作用,來降低廢棄物中污染物質的濃度,而達到去除污染物質的目的,並減低廢棄物對環境及生物的危害。

 

近年來,大氣層中溫室效應氣體(greenhouse gases)含量逐年增加進而導致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議的議題普遍受到國際間的重視。人工溼地為一種低成本、省能源、容易操作、且兼具生態保育及景觀價值的廢水處理程序,然而在淨化水質的生化程序中,無可避免的也會產生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溫室效應氣體而引起關切。人工溼地在國內外應用的數目及面積規模均有逐年成長的趨勢,因此溫室氣體排放造成衝擊的相關研究有其迫切需要。

 

週三, 28 十二月 2011 13:26

以自然淨化法處理畜牧廢水之研究

為了解三段式畜牧處理廢水之點源污染,再進入人工溼地自然系統處理淨化的可行性;本研究自2008年12月起至2009年8月,選擇苗栗縣山區一處畜牧場,進行水質樣品收集,利用水土保持設施如:滯洪沉砂池(A、B區)、農塘的大型淨化池(C區)、礫石草溝(D區),以不同面積與水生植物種類 進行豪雨(單日降雨130mm以上)、大雨(單日降雨50-130mm)及小雨(單日降雨50mm以下)三種雨量,各採兩次的水體資料,以循環系統方式,作自然淨化動作。

 

台灣由於地狹人稠,環境負荷較他國嚴重,須注重廢污水處理與水資源管理,水污染防治生態工程可提供更完善而全面的水資源管理方式以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及永續發展。水污染防治生態工程中,建設人工溼地現地處理廢污水,對環境之衝擊相對較低,具有省能源、低成本、不添加化學藥劑、不破壞生態,提供多樣之生物棲地等附加價值,然而亦須考量水污染防治生態工程的設計和經濟價值的關係。本研究以支付卡法之條件評估法,分別詢問民眾對用來管理溼地之人工溼地生態工程與其他生態工程願付價值,比較兩者差異並依此推估水污染防治生態工程總經濟

台灣地區目前各都市、各鄉鎮之污水下水道系統並未普及,大多數社區的生活污水皆直接經由排水系統排入河川,對河川污染有相當程度影響。為有效減輕生活污水對於河川造成的污染,在污水下水道建設尚未完成之前,該如何處理社區生活污水,為一待處理課題。而自然淨化系統雖有節省能源的優點,但其效率不高,且礙於土地成本以及操作管理等問題,最後往往失去當初建設時預期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