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電子報 捐款
新北市三芝區位於臺灣本島之北海岸,境內多丘陵地,清乾隆末年福建泉州同安籍與汀州永定籍漢人大量入墾此處,在海尾溪、八連溪、陳厝坑溪、大坑溪等流域開闢坪仔田(梯田),歷經200餘年的發展,形成頗具規模的農業文化景觀。本研究透過對於三芝區內土地公埔、陳厝坑兩庄頭的田野調查以及相關文獻收集,分析農民對於坪仔田的經營模式與不同階段的坪仔田面貌,並依據「文化景觀作業準則(草案)」發掘三芝坪仔田登錄文化景觀的潛力、機會與限制,為這片有機的農業景觀建構遠景。
此本研究以麟洛濕地公園為探討之試區,應用水文模式系統(HEC-HMS)進行模擬,主要以降雨頻率分析,配合SCS CN與SCS 三角形單位歷線法計算降雨損失及逕流估計,再探討濕地之滯洪效率。
經降雨量頻率分析結果顯示:以對數皮爾遜第三型分佈法最適用於麟洛濕地公園。研究中以五場颱風事件做分析,發現碧利斯颱風、莫拉克颱風及凡那比颱風之降雨強度,均大於降雨強度頻率分析之設計,雖麟洛濕地公園在滯洪方面並無明顯之功能,但若能考慮水流進入濕地內密植區(一)之水量最大值,在降雨來臨時,則可適時將水流以抽水機之
近年在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下在高山內陸湖沼、溪流及沿海環境等生態系造成程度不一的影響。本研究將先針對上述生態系中建立水生植物、溪流魚類、藻礁、底棲藻類、水鳥、紅樹林及臺灣招潮蟹等基礎資料,評估環境變遷之影響程度。研究成果應有助於採取合宜保育措施來因應未來氣候變遷對生態系的衝擊。
本研究目的,即針對適生於濱海植物加以選拔,透過對早期及近年來濱海地區各類造林試驗地的調查,評估不同樹種在各地區的適應性與更新能力,並撰寫鹽濕地適生樹種技術手冊供海岸造林之參考。依調查評估結果,台中港以白千層、構樹、海檬果及水黃皮等樹種生長與更新能力較高;觀音工業區防風林帶以海檬果、水黃皮、朴樹及海桐等樹種,具有較高適應性及更新能力;至於沿海鹽溼地,建議仍選擇紅樹類的海茄苳及欖李進行栽植為宜。植物耐鹽與耐淹性研究結果,以海檬果成活率最高。
本計劃新增台灣東北區10處重要森林濕地生態調查,包括:水文、水質、植物及動物之關係。其中許多濕地為稀有及頻為物種重要棲息地環境,本研究資料將使我們更瞭解這些濕地的功能及重要性,並進一步採取適當的保育措施。另外,提供作為濕地環境自然生態教育的教材。
本研究計畫擬以光催化作為小型人工濕地之前處理單元,藉由前處理去除難被濕地去除之化學物質,提升人工濕地之處理效能和處理水之水質,探討其對於四環黴素、孔雀綠和一般 水質參數之處理效果,並以三鹵甲烷生成潛勢評估其作為飲用水替代水源之可行性。本研究成果預期可以應用於開發結合光催化和小型人工濕地之養殖用水處理回收再利用系統,未來並可進一步推廣到其他產業之廢水回收處理應用,期能解決南部水資源缺乏之問題。
本先導計畫之目標在於了解台灣森林型濕地之基本資訊、整合其所含生物多樣性資源、訂定出台灣適用的濕地分類與分級,及其評估作業之準則,並將森林型濕地的監測作業標準化、普及化。全程目標擬定如下:
本計劃針對人工濕地機能功能價值進行整體評估,自人工濕地探討不同廢污水源於區域性之淨化效能及對環境教育,以及對濕地藻類在生質酒精及生質柴油技術開發及固碳效能上之評價,以瞭解人工濕地在能源上的機能價值如何?濕地藻類屬非人類食用的生質物,因此不會與民爭食,其土地亦屬邊際土地,不與栽種糧食作物所需土地相衝突,因此對該邊際土地發展再生能源具必要性及可行性。同時亦有助於國家在再生能源的技術開發。
本論文以紅樹林的永續利用為概念,研究台江國家公園綠色隧道紅樹林保育政策,除了解業者經營竹筏旅遊及綠色隧道內紅樹林物種生長狀況外,並研究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如何形成、規劃、執行紅樹林保育政策,建立地方自主的經濟發展,對紅樹林保育及維護,帶動地區環境資源的永續利用發展。
整理本文所得到的研究發現,歸納出四點建議,分別是希望政府能投入資源整合協助紅樹林保育、向鄰近社區進行保育教育、政府輔導土地資源的利用及分配並 鼓勵當地居民與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