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5月期間監測嘉南藥理科技大學人工濕地的進出流水質、CO2及CH4的釋放通量、濕地植物的淨生產量及濕地底泥的碳含量,並以人工濕地單元作為生態系統進行碳通量的質量收支平衡,以進一步了解人工濕地是CO2的儲場或產生源,及估算其淨儲存或產生通量。

 

本研究使用金屬表面加工業的二級放流水,進行模場試驗,透過自然處理系統,以不同的濾材介質淨化工廠化學混凝槽之放流水,工法類型為表面下流動式人工濕地(Subsurface Flow System, SSF)。

 

為了解麟洛人工濕地是否有淨化水質的能力,本研究經由定期的水質監測瞭解其變化情形,並分析在使用生活污水作為該濕地進流水水源其水體優養化的情形,以及 對水質與自然環境的影響性。透過取樣水質進行檢測,以麟洛人工濕地水質改善成效,收集人工溼地的生態環境與水文環境的資料,進行探討整個人工濕地工水文循環,以此來管理人工濕地

 

週三, 28 十二月 2011 12:15

大漢溪人工溼地基礎生產力

濕地是地球上生產量最高的生態系之一,為了瞭解人工濕地的年總生產量與淨生產量間的變化,本研究於2009年春、夏、秋、冬四季與2010年春季,分別在大漢溪沿岸所建置之新海三期、打鳥埤與新海二期三座人工溼地,測量場址內不同淨水單元的生物群集日生產量、日呼吸量與日淨生產量,同時分析環境與生物因子之影響,並進一步推估年總生產量、年呼吸量與年淨生產量。

 

台灣四面環海地小人稠,經濟高度發展,造就大量的汙染,環境惡化。近年來,尤以生活污水為要,因為污水下水道建置未臻完善,家庭生活污水未妥善收集與處 理,排放量已逾55%,遠大於工業廢水及畜牧廢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自2008辦理推動淨化河川水質、促進社區發展及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在適當地點,規劃建置人工濕地處理受污染的河川或社區生活污水。

 

台灣地區的河川三大污染源,分別為工業廢水、畜牧廢水及生活汙水,其中的畜牧廢水因為富含氮、磷營養鹽,同時也伴隨著溶氧量過低,懸浮固體含量過高等特性,因此造成處理上的困難。目前國內的養豬廢水處理系統為三段式處理系統為主,即經固液分離、厭氧消化、活性污泥系統。雖然能夠有效的將廢水的化學需氧量及懸浮固體降低至行政院環保署之排放標準(即生化需氧量80mg/L、化學需氧量600mg/L、懸浮固體150mg/L)以下,但排放水中的氮、磷營養 鹽無法經過濾、沉澱等方式去除。另一方面,傳統的三段式處理系統中的第三

熱帶與亞熱帶的環境可能因颱風或暴風雨形成的氾濫導致重大改變,這些天災影響人工濕地處理污染物的效能被大多數在溫帶進行的研究所忽視。因此本研究調查淡水河流域的新海橋第二期人工濕地於2007年柯羅莎(KROSA)颱風干擾前後濕地系統污染去除效能的差異,結果顯示在柯羅莎颱風干擾之前,新海二期表面流式人工濕地有效移除64.3%的生化需氧量、98.9%氨氮與39.5%的總磷。

 

溼地因為具有調節溫度與淨化水質的功能,加上溼地裡水生植物能夠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兼具「節能」和「減碳」的功效,再加上近年來休閒風的盛行,生態休閒與生態旅遊大行其道,為眾人所熱中。不論是自然溼地抑或是人工濕地,均能營造出優質的棲息地,供生物在其間活動與繁衍生存,是從事生態觀察活動的最佳選擇之ㄧ,可謂是小投資大獲利,因此,國內各地紛紛興起規劃人工濕地的熱潮。然而,有多少人工溼地在地方政府一頭熱中產生,卻又在無人維護管理的棄置下荒蕪。

 

溼地中的水生植物具有淨化水質能力,同時也是人工溼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研究以水生植物覆蓋度、生產力與氮磷儲存量的時空變化探討水生植物對大漢溪三座人工溼地系統(打鳥埤、新海二期與新海三期)的各淨水單元營養鹽([NO2 +NO3]-N、NH3-N與PO4-P)去除率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