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研究策略在結合近10年期間之國內環島海岸驗潮站的水位逐時變動紀錄,據以探討驗潮站因測潮儀器升級更新、故障、維修、設置地點更迭、移位等所造成潮位基準之人為變動偵測與其偏移之校正方法,進而提升實測潮位紀錄之連續性,俾據以準確分析平均海平面之升降變動率。

台江國家公園黑面琵鷺族群因移動或分群現象,分布區域包含台江國家公園及周邊環境,因此如何整合民間力量進行保育工作相當重要。本計畫擬蒐集相關權益人(專家學者、保育團體、行政機關等)對在台黑面琵鷺未來保育工作之意見與彙整,訪查台江國家公園範圍周邊居民或漁民對於黑面琵鷺保育之看法,針對前年度繫放衛星中仍有訊號之個體進行追蹤與記錄,彙編黑面琵鷺保育科普書籍。

2009年12月環保署進行淡水河流域水質監測的結果顯示,忠孝大橋、新海 大橋及三峽大橋等三處水質測站所量測到的結果為嚴重污染;淡水河系其他中 下游河段之河川水質則呈中度污染。而鄰近這三個水質量測站的鄉鎮市也正是 台北縣內居住人口最稠密的地區。這也顯示了污水下水道系統接管普及率仍低 的台北縣臨河市鎮所排放之生活污水為淡水河之主要污染源。此外,環境保護 署(2008)的數據也顯示:2007年生活污水、事業廢水及農業廢水之生化需氧量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BOD)排放

週一, 30 十一月 2015 01:48

全國湧泉濕地生態資源調查

湧泉是水圈的一種,特指水源自然的從地底流出至地表;也就是含水層裸露於地面層之處。湧泉是水的循環過程中,地下水的滲漏到地表的過程形成湧泉,是非常寶貴的資源,與湧出地點共同支持生態系統的重要環節,也豐富了人類的生活及在地文化,更可以是社區保育的一項重點。為了解台灣湧泉濕地之現況,本研究針對 44 處湧泉濕地進行了水生動物、水生及水域周邊優勢植物、水質、土地利用及人為利用類型等進行調查。

本研究以認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設計濕地生態保育課程,課程以「濕地的成因、功能、危機、物種介紹及保育行動」作為設計主軸,並加入成龍濕地的「歷史人文」及「社區參與發展」為延伸介紹。利用「濕地生態課程成就測驗」與「濕地生態課程教學活動回饋單」為量、質化分析工具,在4堂課的實驗教學前後,分別對三組學生施測。

本研究整合生態學與水利學觀點,以棲地適合度指標模式(HSI model)量化小水鴨喜好之度冬棲地條件,建置一套適用於感潮濕地之小水鴨度冬棲地適應性管理模式。華江濕地為東亞小水鴨重要度冬棲地之一,惟近年來受到自然營力及人為干擾,環境劇烈變遷。河床大幅回淤,植被面積也隨之快速擴增,使小水鴨喜好之灘地及水域面積大量減少。因此小水鴨度冬棲地復育及管理,為當前極為重要且迫切之課題。

人工溼地常應用於汙水處理,而處理汙染物的效率與溼地內的流況以及停留時間有相當程度的關聯,因此本研究模擬現地製作模型,選用 Rhod-WT 作為追蹤劑進行模型追蹤劑試驗,獲得停留時間分佈,計算其水力效率,進而探討各種擺放物對於流況之影響。

本研究發現當空池水深大於0.72公尺,溼地之水力效率即呈不佳狀態,因此,深入探討水深超過0.8公尺之深水型人工溼地,並提出有效的水力效率改善方式。

近年來,人工溼地常應用於處理點源和非點源汙染,而處理汙染物的效率與溼地內的流況以及停留時間有相當程度的關聯,因此本研究應用追蹤劑試驗以評估濕地之停留時間分布以及水力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