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主要目標為進行潮間帶濕地生態水利特性量化探討(以關渡自然保留區為例),並據此建立潮間帶濕地經營管理概念模式(conceptual ecohydraulics model),包含:現場調查資料、歷年航照圖判釋、水理輸砂模式、非線性規劃模式及植群變遷預測模式,以底棲生物量、防洪、濕地陸域化及鳥類棲地多樣性為主要的考量因子,進行包括紅樹林疏伐案例的探討。

荒野保護協會在西元2008年進行台灣水韭原棲地保護計畫,將夢幻湖溼地做邊坡護岸處理、溼地底部夯實處理。此計畫使得台灣水韭在夢幻湖溼地的個體量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然而對於台灣水韭生存的關鍵因素尚未有瞭解,故本研究想探討台灣水韭的生態棲位特性及需求。

週六, 28 十一月 2015 05:13

台灣重要溼地地景評估研究

溼地孕育豐富之生物多樣性與生物量,並且提供多樣之生態系服務功能,因此,溼地評估俾益溼地管理單位進行溼地之監測與管理。黑面琵鷺(Platalea minor)為東亞遷徙性水鳥,被列為瀕臨滅絕物種,每年有超過半數以上族群量於台灣度冬,族群量又以曾文溪口溼地最多,且不斷地增加與擴散,惟當棲地不連續時,生物於棲地間之遷移就顯得極其重要。本論文研究目的主要以台灣重要溼地為例,以常用於溼地地景評估分析之地景發展強度(Landscape Development Intensity,LDI)指數與地景指數(la

濕地保育極為重要,然而在台灣,濕地往往淪為開發、傾倒廢棄物、魚塭養殖等實際用途,佐以法令的缺失、行政機關權責不定、人民對於濕地的錯誤認知,導致台灣的濕地日益減少。在此情境之下,「台灣濕地保護聯盟」以「水雉返鄉」為訴求,在高雄市左營區打造「洲仔濕地」,其成績斐然,不僅突破了土地建商的開發利益,更在洲仔社區的反彈聲浪底下,達成了濕地復育的目標。本研究採取深入訪談之方式,探討台灣濕地保護聯盟之所以可以成旦F成目標之手段與策略。

週一, 30 十一月 2015 02:45

【濕地綠繪本】《濕地鳥餐廳》

第三屆 十大「節」出綠繪本徵件比賽濕地萬事通獎《濕地鳥餐廳》

 

媒體

週四, 19 十一月 2015 16:25

【濕地綠遊戲】《濕地吃多少》

第三屆 十大「節」出綠繪本.遊戲徵件比賽/遊戲組濕地萬事通獎作品《濕地吃多少》

 

媒體

鷺科 (Ardeidae) 鳥類普遍分佈於台灣西南部沿岸區域。其中,鷺亞科類群常會形成覓食混群,且能利用不同型態棲地覓食,甚至包括人為塑造或干預的環境,如魚塭等。因此,除自然棲地的消長外,人造環境的型態與其變化亦可能造成這些鷺鳥在數量多寡、分佈範圍、及覓食行為互動模式上的變動。

週六, 15 三月 2014 22:47

高美濕地泥灘地碳循環研究

台灣沿岸潮間帶泥沙灘地的底棲碳代謝量從未經測量。本研究從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利用罩蓋法實地在退潮後之高美濕地潮間帶進行底棲群聚生產量與呼吸量之量測,藉由監測二氧化碳流量變化來推估全年的底棲微藻碳代謝量。研究結果顯示,底棲最高總群集生產量(GCPm)、淨群集生產量(NCP)及群集呼吸量(CR)均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夏季高,冬與春季低,與氣溫呈現正相關。底棲代謝亦呈現地點間差異。

人工濕地(constructed wetland)為一種自然生態淨化工法,目前在許多國家廣泛用於處理各種廢水,但近年氣候變遷極端降雨現象頻率增加,使得自然生態工法受到影響,因此,為探討極端氣候對人工濕地之變遷影響,本研究以曾受過風災破壞之舊鐵橋人工濕地為例,探討在受到氣候變遷後復建完成之濕地(包含A、B兩系統)其水質及水文等各項監測參數之變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