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溼地生態園區part1

成龍溼地生態園區
地層下陷惡地蛻變為溼地生態樂園
│推動時間│2005年
│面  積│70公頃
│範 圍│牛挑灣溪北側,北起臺17線與縣道雲144交界處,南至河岸堤防,東以成龍村西側外環道為界。

成龍溼地位於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村,相鄰蚵寮村、臺子村、湖口村、梧北村等十足鄉土味名稱的村莊;「成龍村」的奇特名稱總讓途經臺17線的旅客好奇之餘,仿若也成了這個純樸小村莊、這片溼地興衰演變的最佳寫照。
成龍村原名是「牛尿港庄」,位於雲林縣口湖鄉北港溪的支流牛挑灣溪畔,自清朝至日治時期,是北港溪重要的貨物集散地,很多牛隻都從這裡運送至牛尿港,再出口至中國閩江,因而得名。直到1948年因「牛尿港」名稱不雅,且村民渴望後代子孫成龍、成鳳,因此向鄉公所爭取,正式改名為「成龍村」。然而成龍村民的命運並沒有因此而發光發亮,口湖鄉是臺灣西南沿海嚴重地層下陷區之一;早期的成龍溼地原本是一片農田,但由於地勢較低且長年超抽地下水,地層持續下陷,加上25年前的韋恩颱風、15年前的賀伯颱風強烈侵襲下,海水倒灌淹沒農地,連土地公祠與先民墳墓都難逃水淹。二十多年來,長期積水使得農田無法耕種、土壤嚴重鹽化。部分居民於是轉型從事魚蝦養殖業,但大多數則是任其荒廢。直到2005年農委會林務局與雲林縣政府、口湖鄉公所開始在當地進行生態復育計畫,以租地保育的方式,承租40公頃淹沒的農田,讓土地休生養息,期望打造成「口湖溼地生態園區」。如今,荒廢的田地搖身一變為生物群集的溼地環境,不僅是鳥類的重要棲息地,也有豐富的魚類與蝦蟹等野生動物。至2012年,已觀察到的鳥類共有107種,其中較為珍稀的鳥類有黑面琵鷺、小燕鷗、黑嘴鷗、紅隼、彩鷸、短耳鴞等。如今的成龍溼地,可以說是甩開了悲情的束縛,邁步走向自然的樂園。


成龍溼地的鳥況以冬季時節最為精采,只消走在村內的道路上便可見大群鷗科與雁鴨等候鳥出沒,像是紅嘴鷗、黑腹燕鷗、赤頸鴨、琵嘴鴨及尖尾鴨。鷸行鳥科的青足鷸及濱鷸等最為常見,可說是國內少數容易親近的賞鳥據點。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稀有的差,除了高蹺行鳥在此繁殖,還有夏候鳥如燕鷗、小燕鷗和蒼燕鷗來報到;鷺科的小白鷺、黃小鷺與栗小鷺亦常見到。
空中景況熱鬧,水中生態亦十分精彩,溼地內的魚類主要是吳郭魚、大肚魚、鰕虎魚、帆鰭摩利魚和大鱗鯔,此外鹹水性的魚類豆仔魚、卵鰨(比目魚)、赤翅仔、日本海鰶、烏魚等也不少。蟹類在溼地水閘門附近的泥灘沼澤地最易觀察,曾記錄到的有清白招潮蟹、萬歲大眼蟹、鈍齒短槳蟹、鋸緣青蟳、臺灣厚蟹、褶痕厚紋蟹、遠海梭子蟹等。蝦類則以等齒沼蝦及刀額新對蝦兩種較多,大多分布於淺水區及水閘門附近。而貝類則是以塔蜷及網蜷較多,是少數可在有鹽分水中生存的種類。
成龍溼地是以草澤為主要植被,而非由紅樹林構成的溼地環境,植物種類計有46科130種,主要有蘆葦、海雀稗、冬青菊、鹽定、濱水菜等,另還有一大片宜蘭莞草。
成龍溼地是政府單位長期在當地投入生態復育,讓淹水農地搖身一變成為物種多樣性的棲地,也是臺灣首例嘗試將地層下陷區域劣勢扭轉成為生態珍貴寶地的案例,同時更提供政府與民間思索地層下陷地區的治理新方向。

閱讀 5708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三, 28 一月 2015 04:52

媒體

成龍溼地位於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村,相鄰蚵寮村、臺子村、湖口村、梧北村等十足鄉土味名稱的村莊;「成龍村」的奇特名稱總讓途經臺17線的旅客好奇之餘,仿若也成了這個純樸小村莊、這片溼地興衰演變的最佳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