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靜蕙(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立秋後的羅東林業園區貯木池,在午後的陽光微微耀動著,天氣尚未完全轉涼,度冬候鳥先發部隊早已佔據池子中的木材以及浮島,精確詮釋土地利用的涵義。園區與都市只有一牆之隔,愛吵鬧的候鳥,更為城市的喧囂增添生趣,旅人們注定要為這場喧鬧見證。在這裡,遊客細細的談話聲,透漏著在大自然面前謙卑節制的態度。儘管外在的囂鬧如此難以理解,但大自然所給予的寧靜片段,讓人在此駐足。
(圖說:木材在貯木池中浮沉)
林業園區包容文化歷史記憶
老字號的羅東林業園區幾乎是途經宜蘭的遊客必遊之處。運送木材的軌道依稀,最後一班火車載不走的木材在貯木池中浮沉,歷久彌新。只有隨著季節往返的候鳥以及旅人記憶著、數算著年代嘖嘖稱奇。
林場的歷史及故事吸引旅人前來朝聖,日治時期為經營伐木事業,羅東成為太平山檜木林之木材的集散地,太平山檜木林與阿里山、八仙山合稱為台灣三大林場。
還好有貯木池這座封閉的人工湖泊,即使林木不再送入池中,卻進駐另一批嬌客,見證著從產業蛻變成服務生態系的過程。5.6公頃的貯木池原用做收集由蘭陽溪放流的木材以及人工運材,轉運到蘭陽平原。後來經由「台灣電氣興業株式會社」與「台南製糖會社」一起構築了太平山森林鐵路,更方便運送木材。貯木池是人工開挖地下湧泉整治而成的,既是封閉的人工湖泊,卻擁有源源不絕的湧泉,可說是明智利用水資源、人工溼地的案例。
利用湧泉保存珍貴的木材,早期貯木的方式可分為陸上貯木及水池貯木二種。一般對優良樹種,如台灣扁柏、紅檜等針葉樹多存在貯木池,其他數種則採陸上貯木。為什麼有些木頭要泡水呢?羅東處解釋,只有像是針葉木等高貴樹種,如:紅檜、扁柏、肖楠等,才會放置在水中貯存,木頭經過長期日曬會導致表皮龜裂,表皮不完整就會影響賣價。另外,紅檜、扁柏具有豐富的油脂,可保護樹幹防止水分侵入導致腐爛;而紅檜、扁柏內含某種樹脂,必須藉由泡水稀釋出來,稀釋出來後木頭的保存期限可較久。
(圖說:園區外鐵道) |
除了早先伐木集材時期所留下的貯木池,園區內的竹林車站曾是太平山林場的木材集散地,當時這裡廣佈竹林,故名為「竹林」;從 1924 年鐵路全線通車到 1979年伐木業結束前,這裡一直扮演著客貨運輸的重要角色。此外,載運林木的各式運材火車、日式宿舍與五分車頭等,仍放置園區內,不少新人選擇在此拍攝婚紗,讓歷史文化、自然生態一起見證這段姻緣。
沿著貯木池來散步
羅東林區管理處就在園區的前方,這幾年沿著貯木池修築了一條接近自然工法的環池步道,成了旅人以及當地居民打發時光的好地方。無論是訴說著歷史軌跡的文創園區老屋,或偶而穿過的火車,讓旅客穿梭在現實與過去的時光間;另一邊,池中花嘴鴨、紅冠水雞在水中嬉耍著,各式候鳥優游、展翅,偶而露一手捕魚的身手,讓旅客感受到季節變化的曼妙。
沿著環池步道,很難不被一排日式老宿舍吸引。這些原來是林業管理處員工的宿舍,歷經半世紀,雖然人去樓空,不過老房舍風味猶存,散發著原木魅力,因此整修成藝文區,提供宜蘭地區藝文創作者進駐,文化創意自成一格;其中還有一棟「百年舊書攤」,遊客到此還可閱讀文化、林業、自然生態的書籍,館內還提供生態影片播放,走完步道之後,很適合到此歇腳呢!
1982年因林業經營政策轉變,林木生產事業結束,貯木池內早期殘餘之檜木堆置,成了鳥類最佳的棲息地;2008年羅東林業文化園區成立,原來貯木的功能雖已不再,貯木池自然的力量變身為重要的人工溼地。如今池中生態豐富,成為魚類、候鳥棲息的最佳場所,轉變成一個兼具環境教育、自然生態及休閒遊憩功能的生態池。
(圖說:貯木池的留鳥棲息地。) |
提供度冬候鳥城市落腳處
貯木池與文化園區內蒼鬱的綠林,調節了當地的微氣候,在氣候變遷中異軍凸起。根據2006年宜蘭大學森林資源系教授陳子英研究團隊所完成的《羅東林業文化園區貯木池生態與解說資料調查計畫》,無論是植物、小型哺乳動物及兩棲爬蟲、魚類、昆蟲、鳥類及水環境資源,都顯示園區內的生物多樣性毫不遜色。
不過,外來種威脅卻相當顯著。調查結果發現貯木池中以泰國鱧為優勢,佔總捕獲物種數一半以上,陸棲性脊椎動物也以外來種占絕大多數。這項結論與林務局委託邱郁文研究團隊所進行的「全國湧泉濕地生態資源調查」,所得的結論相符。學者調查結果也顯示,人為干擾愈高時,豐富度相對愈低。
然而仍無法輕視此地的生態功能。對於冬候鳥來說,貯木池以及周遭的雜樹林,提供了羅東市區少數幾處留鳥棲息地,而得以選擇來此渡冬。
與民間團體合作推環境教育
目前園區裡除了遊客中心有專業的解說人員及志工,為民眾進行解說導覽服務,園區內的羅東自然教育中心也有規劃相關專業課程開放預約學習。2008年起,園區部分業務委託「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協助執行羅東自然教育中心課程方案發展與執行。
秋天仍然炎熱的午後,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內微風吹拂,穿著入時的初老婦女結隊出遊,請路人協助拍照留念;雙手交纏的老夫妻漫步在池畔、成群學生張揚著心事、靜默地在湖畔捕捉野鳥影像的攝影者,安靜地在池畔閱讀的年輕女孩,構築了貯木池畔的圖像,那些愉快的、難忘的、辛酸的種種,彷彿都在這裡被遺忘和封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