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社大濕地生態教育園區相思曲

文 / 謝璧如

 

2005年的生涯規劃因緣際會的參予了一場生態盛會,因此在生態保育的領域中學習、分享。當年的週休給家人的留言是:「我不在家中,就是在新店溪左畔」,它正確位置應是新店溪福和橋和秀朗橋間的高灘地——一所由社區大學積極邀請社區居民結合公部門共同耕耘的美麗園區。有許多夥伴的理想與汗水灌溉的生態濕地。

IMG_2044永和市北隔新店溪與台北市相鄰,南與台北縣中和市緊密相連,面積只有五.五九九平方公里,人口高達二十二萬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都市。在高度開發下現階段已找不到大片綠地,然而永和社區大學號召了一群熱愛自然的夥伴在陳超仁老師的指導與協助中,成立了跨學程、結合學校社團與社區居民的『生態教育園區工作隊』,我快樂的參予構築大自然的夢想。整個園區以2004年在中正橋下建構濕地的經驗,將復育的物種搬遷重新種植,常常聽到的是園區之父-潘潘又從即將被開發而面臨摧毀濕地中搶救回了許多的原生種植物。潘增鑑接受記者林晏如採訪時表示,政府近年來所推動的休耕政策,讓許多良田成荒地,連帶的也使許多台灣原有的水生植物無棲息地;另一方面,許多池塘成了工業和建築用地,更使得許多水生植物消失。「我們建造濕地生態教育園區就是要搶救這些台灣特有的水生植物,如果讓它們在台灣消失了,那麼世界上的其他人就再也看不到了,這樣不是很可惜嗎?」如果這是一座在高度開發的都市叢林中,希望再造生機的濕地樂園,我們的理想是什麼?

生態園區設立前,本是佈滿外來入侵種植物的野地,原生物種極為稀少且無法觀察到具有當地特色的生態。如果沒有園區夥伴的參予,社區居民將因外來種入侵而無法欣賞原生物種的珍貴資源。這是超仁老師在生態保育課程中對園區的描述,也用這一藍圖讓參與生態教育園區工作隊的志工們一次次的腦力激盪,這個為了改變新店溪未來生態,我們營造一個生態棲地兼負物種復育的任務,希望創造大地生物合諧的生存空間。生態棲地類型分為水生濕地及旱地環境兩大類。初期水生濕地區再依水的深淺與水位穩定分為十個池,分別是翏池(淺水泥灘,水位不穩定,種植穗花棋盤腳、莎草及翏科植物)、 豆娘池(淺水濕地區,水位不穩定,種植水稻、菱角、並有野生稻自然長出)、愛心池(淺水濕地區,水位極穩定,種植鹵蕨、芡實、圓葉節節菜、台灣萍蓬草等)、泥鰍池(淺水濕地區,水位極穩定,種植香蒲、菖蒲、睡蓮、荸薺等)、許願池(淺水濕地區,水位極穩定,種植芡實、水車前等)、經濟作物區(淺水濕地區,水位不穩定,種植水芋、筊白筍、鬼稻)、斑龜池(大型深水溼地,水位穩定,種植睡蓮、龍骨瓣杏菜等)、青蛙池(大型深水濕地,水位穩定,種植黃花水龍等)、台灣萍蓬草池(大型深水濕地,水位穩定,種植台灣萍蓬草)、雁鴨池(大型深水濕地,水位穩定,自然度高,參雜其他種類水生植物)。旱地也有不同的規劃(篇幅限制本文不詳述)。

IMG_2052參予生態教育園區工作隊,除了不定時義務導覽園區外,也加入永和社區大學生態種子師資班,了解更多濕地水生植物的知識、同時要和伙伴共同研討解說技巧、學習棲地維護管理、水質監測等工作。期間參加過多次大型生態導覽、教學體驗活動,這是最棒的學習活動。合唱團是在工作隊會議中,大家覺得生態教育應是歡樂而衍生,在夕陽下我們快樂的推出2266處女秀。經濟區中的水稻田,讓許多參與活動的大小朋友驚覺,原來水田也是濕地的一種同樣有調節氣候的功能,割稻的體驗讓都市長大的人們更有滿滿的感動。我在此擁有了今生的第一把稻穗。除此之外,還積極的參與社大推動的「千里步道活動」與「全國志工列車」的生態解說義工、擔當針對小朋友所舉辦的「小瓢蟲生態解說員培訓營」講師、推動鄰里巷道「社區綠色小徑」的行動家....等等。這段時間,我接受了夥伴們的熱情與啟發,一起攜手散播生態保育的觀念,藉由一次次的活動,希望讓更多人了解環境教育、生物多樣性棲地保護與濕地及原生物種復育的重要性,讓在都市中生活的人們,能重新省思人、自然與大地間的關係。

日換星移經過時間的累積,一個原本毫無遮蔭的高灘礫石地已然演變成綠意盎然的城市綠地,今日再次探訪,發現它也增加了人工溪流等的水域環境,探究之下才了解是為了提供更多樣化的棲地類型,在2008年園區內增加不同的規劃,希望除了靜水域的動物外,也能有流水域的動物能夠於此定居。園區主要的水源為雨水截流經福和橋下礫間處理廠淨化後的生活污水,每日最多可提供1000噸。園區還設有一緩衝池,以重力方式提供園區內各池水源,除蓄水目的外,緩衝池也有水質監測與再淨化的功能,池內種植不同的濕地與水生植物,利用植物的吸附能力對水質再淨化,讓汙水流經大小池子後,降低家庭污水對新店溪的汙染,使進入生態園區或是放流至新店溪的水質更清潔。在園區閒逛拍照,發現已經有多種蜻蜓、蝴蝶不時飛舞、不知名的鳥兒更是高唱著迎賓曲。園區中的生物多樣性完全顯露無疑,走在此地似乎已忘了這是綠地空間極為不足的永和市,因此園區的生態系中已擁有不同的水域、有濕地、有璞門實驗農地更有來自大自然的芬多精與數百種台灣原生種植物的美景。這是我們共同築下的夢田,但願能有更多夢的實現。

它應該屬於全民共有、共享、共同管理。

 

[資料來源:永和社區大學官網 生態教育園區網頁]

閱讀 7646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二, 05 二月 2013 15:55

媒體

IMG_2044

永和市北隔新店溪與台北市相鄰,南與台北縣中和市緊密相連,面積只有五.五九九平方公里,人口高達二十二萬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都市。在高度開發下現階段已找不到大片綠地,然而永和社區大學號召了一群熱愛自然的夥伴在陳超仁老師的指導與協助中,成立了跨學程、結合學校社團與社區居民的『生態教育園區工作隊』,我快樂的參予構築大自然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