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 (四草溼地)part2

濕地之旅見證台灣文明發展史


當荷蘭人的旗幟,飄揚在大員島的熱蘭遮城上;當鄭成功的腳印,踏上北汕尾的沙灘;當臺窩灣的平埔人放下手中的麻網與竹弓,好奇望著這遠方的不速之客時,今天的四草溼地還是汪洋一片呢!
溼地與人類文明息息相關,人類文明可以說是建立在對溼地的竭盡利用上,臺南四草溼地正呈現文明開發與溼地變遷的動態過程!在四草溼地除了可觀察到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可以走訪人類文明的變遷歷程。當日治時代闢建安順鹽場時,除了構築運鹽碼頭、開鑿運河,將收成的鹽運到安平的製鹽總廠,同時也建設行政辦公室、鹽警所、診所、倉庫、教室、活動中心、鹽工宿舍等,形成聚落;直到現在,有的殘破荒廢等待維護,有的則仍在使用中,成了體驗鹽村文化的最佳場所。


先民文化遺跡匯聚四草

從安順鹽場辦公室往西南走,到達古北汕尾的遺址,可以看到大眾廟、四草砲臺、從國賽港通往安平的竹筏港溪及釐金局,以及荷蘭人的熱堡遺蹟。站在北汕尾最高的小土丘上,或許當晚鄭成功也曾站在此地遙望熱蘭遮城,思索著他的攻臺大計!而今天我們在此感受到的,是人類在溼地上活動所創造的文明遺產,以及萬物棲息在溼地上所營造出的生態樂園。
鹽田經營除了提供人民生計,同時創造野生物棲息環境。但是在鹽田停曬之後,原有周期性引水曬鹽的運作模式不再操作,再加上地勢低窪難以自然感潮,造成水文循環不良,還有鹽水溪、嘉南大圳、鹿耳門溪的河川污染,以及臺南科技工業區的開發壓力,影響溼地生態品質,均為四草溼地經營管理尚需克服的挑戰。

在地社區文化、產業及保育密不可分
由臺南科技工業區開發中搶救下來的保護區,不但保住了野鳥的「生計」,也讓四草溼地成為臺南市一座開放式的自然博物館。不少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師生,到此進行生態教育,體驗海岸及漁村文化;一般遊客亦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輕鬆暢遊四草,造訪一座座人文遺蹟,並欣賞野鳥們在鹽田及漁塭中繁忙遷移、覓食的壯盛景觀。在臺南市政府及在地保育社團的共同努力下,利用保護區周遭的地景及文化特色,四草溼地已順利發展生態旅遊,成為啟動國人環境教育的絕佳場域。保護區的經營,同時兼顧了自然保育、在地社區營造、產業振興及環境教育等多重目的,可謂《拉姆薩公約》中所提倡溼地「明智利用」(wise use)的成功案例。

濕地小百科
國家重要溼地
2007年內政部營建署評選重要溼地,區分為國際級、國家級與地方級三等。重要溼地的概念來自於《拉姆薩公約》,此公約要求每個締約國需於其國內至少指定一座國際重要溼地(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Importance),並推動溼地之明智利用(wise use),以達成溼地與周邊社區共存,以及永續利用之目的。
我國雖然無法加入《拉姆薩公約》,但志願遵循國際社會的規定,評選出數十處重要溼地,建置全國溼地名錄,也標示出重要溼地的範圍。國家重要溼地的評選與保護區的劃設串連,讓臺灣的藍帶生態系統更加完備,亦讓臺灣溼地保育邁進一大步。

閱讀 4187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三, 28 一月 2015 04:39

媒體

當荷蘭人的旗幟,飄揚在大員島的熱蘭遮城上;當鄭成功的腳印,踏上北汕尾的沙灘;當臺窩灣的平埔人放下手中的麻網與竹弓,好奇望著這遠方的不速之客時,今天的四草溼地還是汪洋一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