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0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肥沃土地本應長出豐美糧食,但曾幾何時,滋養萬物的土壤成為封存污泥、收割後的稻米不是拿來餵養生靈而是銷毀?環境影像紀錄片導演柯金源於2013年底發表紀錄片《黑》,真實呈現20幾年來,因土地規劃不良,導致工業廢水流入農田、污染農地的亂象。
對此,現有法律是否足以削減、彌補、或防止這些污染問題?柯金源在紀錄片上映兩年後,再度帶領觀眾觀賞《黑》,娓娓道來片中未能詳說的故事,以及農地污染對策的最新進展。他從三個面向來分析——農地與工業區分區管理、灌溉用水與工業廢水分離排放、以及輔導地下工廠轉入工業區。不約而同地,這三個面向都在2015年底出現了變化。
農地區跟工業區分不清 「國土法」成解藥仍待觀察
1970年代,政府政策從農轉工,並提出了「客廳即工廠」,開啟工廠與農地不分區的先端。其後,雖有「國土計畫法」的提出,試圖將全國土地做分區管制,但始終無法通過立法。20幾年過去,去年12月,我國的國土最上位法《國土計畫法》終於完成三讀,盼到立法完成的一天。
但農地與工業區是否從此可井水不犯河水?柯金源卻不敢太樂觀,他表示,目前只通過母法,相關子法與施行細則將陸續訂定,仍待進一步觀察。
灌溉水、工業廢水排放不分離 水污「總量管制」落實路迢迢
在灌溉水問題方面,政府對灌溉水與工業廢水採用的分離管制措施是:工業廢水符合「放流水標準」就可排放到河川等公共水體;但要搭排至灌溉渠道,就必須符合較嚴的「灌溉水標準」。
但現實是,灌溉水源不足,不得已之下,近50%的灌溉水還是引自河川,等於是工廠廢水又進到農田。
對此,環保署跟縣市政府合作,於2015年底推動總量管制計畫,要將一級管制區內的「放流水標準」提高到與「灌溉水標準」相同。柯金源對此表示期待,希望此計畫可解決目前正在訴訟中的高雄震南鐵線酸洗廢水問題。
不過,柯金源也憂心此法執行上有困難。加上此計畫需各地方政府配合劃設管制區範圍,目前僅有桃園、彰化、台中完成範圍劃設,高雄與其他縣市都未完成。
地下工廠轉工業區淪空談? 法院判例加嚴警惕業者
「為什麼污染者可以污染一、二十年都沒事?」是法律缺失或公權力失能?這些長久以來的老問題,也在去年有所進展。
以往違法業者被抓到多是輕罰,但2015年底,彰化地方法院做出一審宣判,將2013年抓到偷排廢水的電鍍業者,計七家事業、十人分別判處二~三年二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業者也將面臨8千餘萬的高額求償。柯金源表示,此案例將成污染者的警惕,也可能會促使更多業者遷往工業區。
此外,柯金源在訪問電鍍廠時也發現,已有部分上游企業受到消費者壓力,不願把訂單交給不合法的地下工廠生產,受到壓力的電鍍業者因此表示願意遷廠至工業區。
土地利益糾葛大 農地農用問題仍待解
不過,若要說未來會更好,仍言過於早。柯金源表示,有幾個法規看似往令人憂心的方向發展。
一是環保署於2013年底曾擬修正「土壤污染管制標準」,草案中雖加嚴農地重金屬管制,卻大幅放寬工業區土壤管制,目前此案因環保團體抗議而未通過。
另一是去年9月經濟部公告,要讓44個一般農業區裡的違章工廠就地合法化,此公告也引發軒然大波。
其三是農舍興建的爭議,雖然農委會的「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最後安全過關,但利益團體的杯葛卻如影隨形,能否阻止農舍問題再擴大仍是未定之數。
紀錄影像扭轉開發至上觀念 柯金源:「這是我持續努力的理由」
紀錄片裡,農民宋阿伯要柯金源幫農民伸張正義。柯金源私下卻感慨,自己是記者,但連家鄉要蓋電鍍廠也無力改變,除了「記錄」外,實在沒能幫上什麼。
不過,隨著紀錄片播出,「記錄」的力量卻慢慢浮現。柯金源表示,《黑》播出後,中研院、清華大學等學校都主動表示要加入整治,也有老師表達想播放影片給學生看。律師也向柯金源反映,若法官看過這部紀錄片,判決時或許會從另一個方向思考。
柯金源大方表示,《黑》播出的下一秒,就已上網公開,歡迎大家多多播放、推廣,讓更多人看見台灣土地的悲歌,一起監督政府推動守護農地政策及法令。
其實,在這一連串法規的變革中,也都隱含著民眾「知」的力量,例如,因為農地污染問題持續被揭露,間接促使地方政府願意劃設總量管制區,而工廠也不把訂單交給污染的廠商生產等。
見證一個又一個污染事件,柯金源說,從早期的經濟優先,這二、三十年來,民眾的價值觀已逐漸轉變,願意把環境跟永續當作主要核心價值,而這也是他至今紀錄不輟,沒有放棄的理由。
※ 影片:紀錄觀點 【黑】(導演:柯金源)
------------------------------------------------------------------------------------------------
※ 本文與環境資訊中心同步刊登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