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塊地養魚又種菜 孟加拉新農法專抗海水倒灌

編按

台灣沿海低窪地區有嚴重的地層下陷、土壤鹽化、海水倒灌等問題,許多的田地被迫廢棄,或是拿來種電。然而,除了放棄其作為一塊田的身分之外,還有甚麼方式可以讓這些土地繼續被利用呢?孟加拉研發出新的農法,讓農田也具有濕地吸收水位和鹽分變化的功能,對抗氣候變遷下的困境。

本報2016年7月8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曾以寧編輯

 

孟加拉是全球氣候變遷風險最高的國家,面對海水不斷入侵低窪陸地,為了保障糧食生產,當地非政府組織教導農民把土壤堆成一排排約90公分高、1公尺寬的土堆,在上面種植各種蔬菜,土堆之間的溝則積水養魚。這種名為「Sarjan」的新農法已相當盛行,也成功提升了氣候變遷之下的作物產量。

孟加拉一名農民收成了茄子。攝影:Todd Post。圖片來源:Bread for the World(CC BY-NC-ND 2.0)。

 

七成土壤瀕臨鹽化 孟加拉糧安受威脅

 

孟加拉灣南部的潮汐河口和泛濫平原地勢低漥、人口稠密。這裡的耕地佔全國的30%。一份近期研究發現,因為上游淡水減少,海水入侵、地下水鹽化和土壤鹽分波動等現象可能嚴重影響孟加拉的糧食生產。

 

IPS報導,根據鹽度調查、鹽度監控資訊和《土地土壤資源利用指南》的解釋,孟加拉南部沿海地區約100萬公頃,等於是70%的灌溉土地有不同程度的鹽化問題。已經有預測指出,如果目前氣候變遷的趨勢持續下去,稻米產量可能減少10%,小麥產量可能減少30%。

 

孟加拉農業研究所(Bangladesh Agri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BARI)首席科學家Mohiuddin Chowdhury博士指出,沿海地區土壤鹽度和溫度有直接關係。溫度上升使土壤失去水分,潮汐或暴風雨使鹽分濃度變高,導致作物枯萎或死亡,這些現象已經相當常見。

 

孟加拉深受海水上升之苦數十年,土壤鹽化影響了全年的作物產量。沿岸來自上游的新沖積土壤不但接觸到海水,更持續浸泡在漲潮以及透過溪流湧入的海水中而變鹹。根據土壤資源發展研究所(Soil Resource Development Institute)2010年的資料,受海水污染的土地面積從1973年的8330平方公里增加到2009年的1萬560平方公里。

 

根據2014年的氣候變遷脆弱指數(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Index)報告,孟加拉是全球氣候變遷風險最高的國家。孟加拉沿海地區海平面上升相當明顯。97%的沿海地區、超過4000萬居民處在多重氣候危機之中。

 

儘管努力加強適應能力,氣候變遷仍持續造成龐大經濟損失、經濟成長遲緩,且拖累減貧進度。Chowdhury重視適應措施和作物管理,因為此刻氣候變遷已經「無可避免,只能與之共存。」

 

沿海地區發展Sarjan新農法 有效提升產量

 

為了因應氣候挑戰,依靠傳統農法維生的沿海農業社群改採能讓收成更豐更穩定的科學農法。BARI耗時多年研究,最終成功發展出最適合沿海地區的農法,其中一種叫做「Sarjan」,是現在相當普遍的農法。

 

孟加拉最活躍的非政府組織之一「社會轉型信託海岸協會」(COAST)在協助農民適應沿岸變化中扮演關鍵角色。COAST在Char Fasson地區執行的「沿海綜合技術推廣計劃」(CITEP)自2003年起協助農民改採替代農法,以改善氣候變遷之下的作物產量。

 

CITEP鼓勵農民採行Sarjan農法,將土壤堆成一排排約90公分高、1公尺寬的土堆,在上面種各種蔬菜,土堆之間的溝積水養魚。灌溉土地的水引自附近梅克納河水匯積的淡水湖。

 

這樣的農法可以在暴風雨、漲潮、洪水時保護作物不被淹沒,也避免鹽分過高,現在在Char Fasson相當流行,超過9000位農民採用。許多農民更組成自助會,與他人分享經驗。

 

CITEP用示範田指導數百位農民新的農法。「我們開發了許多不同的農法,可以在不同鹽度下栽種作物,都已經證實有用。」BARI總幹事Mondol博士說。

 


※ 本文與環境資訊中心同步刊登

 

【參考資料】

 

 

閱讀 3784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三, 19 十月 2016 17:55

媒體

 

孟加拉是全球氣候變遷風險最高的國家,面對海水不斷入侵低窪陸地,為了保障糧食生產,當地非政府組織教導農民把土壤堆成一排排約90公分高、1公尺寬的土堆,在上面種植各種蔬菜,土堆之間的溝則積水養魚。這種名為「Sarjan」的新農法已相當盛行,也成功提升了氣候變遷之下的作物產量。

 

孟加拉灣南部的潮汐河口和泛濫平原地勢低漥、人口稠密。這裡的耕地佔全國的30%。一份近期研究發現,因為上游淡水減少,海水入侵、地下水鹽化和土壤鹽分波動等現象可能嚴重影響孟加拉的糧食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