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17 九月 2012 15:18

河口的濕地生態系如何運作,而成為地球上產量最高的生態系統?

濕地生態系,看似安靜而潮濕,但潮濕的泥土下卻有著不斷流動的能量,支撐起整個生態系統。一般人以為泥濘而貧瘠的土地,卻是整個地球上生產力最豐沛的生態系,涵蓋了所有河口、灘地紅樹林、沼澤林、沼湖等高產量的區域。

根據生態學家尤金.奧頓(E. Odum)指出,濕地的總生產量,是一般良田的2倍半到4倍,高居地球所有生態系統能量生產中的第一位。其中,又以河口的濕地生態系的生產力最高。

在河口地區,覆含養分的泥土、砂石與夾雜其中的枯枝碎屑,自河川上游沖刷而下,因重力而沉積,同時受到在河口生長的植物(如紅樹林)所攔阻形成泥灘地。這些植物不僅緊緊抓住了泥土,使得動物們有賴以維生的棲地基質外,更是濕地生態系中最重要的生產者。

河口濕地植物的枯枝敗葉,經過水和泥土中的細菌分解為有機碎屑,成為動物的食物來源。海岸濕地的動物同時也發展出特殊的攝食方式----如牡蠣等貝類的濾食、篩食,運用有機碎屑為營養源。這種食物鏈的結構,被生態學家稱之為「碎屑式食物鏈」(detritus food chain),有別於「啃食性食物鏈」(Grazing food chain,透過被動物直接啃食來傳遞能量)。

分解後的有機碎屑會被泥土內的食底泥動物所吸收,這些生物又會被更高層的消費者,如魚和鳥所捕捉;未被吸收的碎屑則向下滲透至表層2-4公分以下的無氧層,繼續被厭氧菌所分解。

除了供應生長在濕地上的生物外,這些有機碎屑也會隨著潮水被帶到附近的海域,吸引許多魚、蝦、貝、蟹前來覓食與繁殖,這也是為什麼濕地與近洋漁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這些生活在濕地上的底泥生物與蝦蟹類,更成為每年候鳥重要的食物來源。

儘管有著高生產量,在此定居的動植物相卻相對貧乏。主要是這些位在河口的濕地環境非常惡劣,長期受到海潮的浸潤,土壤鹽分高、鹽度變動大,生物必須具有調節體液濃度的機制才能生存下來。此外,因泥間的水和表面水鮮少交換,再加上有機顆粒覆蓋其上,使得土壤的氣體流通性差,且泥中有高密度的細菌生長其中,往往在表面數公分下就面臨缺氧的問題。要在此生存的物種其型態和生理機能上必須適應鹽度、溫度、氧氣、風力等問題,因此能夠在此生存的物種相對的少,但一旦適應了,卻因競爭對手少,在族群數量上都相當大。

在嚴酷的環境條件下,這裡的生物各自發展出適應環境的方式。以河口濕地常見的螃蟹為例,在生理上,它們能夠主動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或是利用主動運輸從外界獲得鹽分;在呼吸上,有些種類的鰓甚至特化成具有類似肺的功能,在退潮時仍能從空氣中獲得氧氣。此外,生活在沼澤濕地上的動物,如螃蟹、貝類和一些食底泥動物都具有挖洞的特殊行為,利用挖洞維持洞裡穩定的環境因數(如鹽度和溫度),也可躲避掠食者。

而這些魚蝦貝類在海水退去時成了水鳥們的最愛。過境期或冬季時,常可看到鷸鴴科的鳥類一群一群的覓食。依著不同的掠食對象,不同的鳥類也發展出不同的嘴喙以利捕食,如大杓鷸彎長的嘴可捕食較底層的貝類,而環頸鴴嘴較短小,適合掠食表層活動的螃蟹。

在潮起潮落之間,透過河口濕地生態系統的能量轉換,陸域的森林、溪流生態系和海洋生態系因此連結了起來,形成一張生命的大網,串連起系統中每一個繽紛的生命。

 

參考資料:

閱讀 18009 次數

媒體

濕地生態系,看似安靜而潮濕,但潮濕的泥土下卻有著不斷流動的能量,支撐起整個生態系統。一般人以為泥濘而貧瘠的土地,卻是整個地球上生產力最豐沛的生態系,涵蓋了所有河口、灘地紅樹林、沼澤林、沼湖等高產量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