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電子報 捐款
野薑花盛開的季節,微風中飄來淡淡的花香,此時最適合走訪屏東牡丹鄉的水上草原,草原盡頭是歌聲與笑聲。於是我們想像著,唱歌的是排灣族人,大笑的是漢人。為什麼?因為那種因大自然觸動而驚喜的開懷大笑,早已寫入排灣族人的歌聲中。
秋冬時節,亞熱帶台灣的氣候變得宜人,陽光不再讓人逼出汗來,周間的芳苑街上,遊客雖不如周末假日人潮如織,閒逛、吃美食兩相宜。街上幾戶掛著鮮蚵招牌的餐飲店,只有熱鍋繼續散發著熱力。阿良(暱稱)熟練的炸著蚵嗲、炸粿,手上不得閒,一邊記著顧客的點餐。早上剛從海田採收的鮮蚵、文蛤以及一些當地才有的雜魚,以不同料理下鍋。
台南安南四草每逢假日遊客如織,大眾廟、搭竹筏遊紅樹林綠色隧道,鄰近的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每逢候鳥季,成群的黑面琵鷺以及伴生鳥類,低頭覓食、遇到猛禽整群飛舞,讓人看得如癡如醉。
台灣盜採、濫採砂石有多嚴重?由經濟部列管數據可窺一斑,全台近270個因盜、濫採砂石造成不同面積的坑洞,其中屏東238處,多數集中在里港與高樹;尤其是里港一帶位於高屏溪上游的荖濃溪,坑洞最密集,加上時而傳出業者以有毒廢棄物回填的消息,每逢大雨就隨著雨水下滲到地下水層,造成下游人口密集的都會區飲水疑慮。
高雄茄萣流傳著祖先從海上追逐烏魚群來此定居的故事,充裕的漁業資源,以及蘊含著豐富淡水的土地,讓他們定居下來,發展出多元豐富的漁業文化,再加上明鄭以來各種傳說,聚落充滿著傳奇色彩。如今,漁村核心隨著興達港轉移,原本作為魚塭的內海,逐漸填平蓋房子,剩餘少數的傳統魚塭,依稀可見繁華的痕跡。
由林務局支持的貢寮水梯田復育計畫,透過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多年陪伴,並整理當地傳統生態知識及復育經驗,昨(16日)刊登於IPSI網站,將台灣友善生態系的農業引介給全球。
在黑面琵鷺遷徙路線上,適合飛輕航機嗎?今年,輕航機玩家組成的民間團體,提出新增第23處超輕型載具空域申請,雲嘉南風景區管理處也開始規劃跑道。不過,民航局3月完成審核並準備公告時,才經保育團體函知空域範圍進行超輕載活動,將影響野生動物及濕地生態,恐違《濕地保育法》及《野生動物保育法》;空域公告因此喊卡,全案也送濕地審議小組審查。
台灣自然資源豐富而劃設為保護區的土地,與原住民傳統領域高度重疊,在過去威權時代,保護區劃設未見部落參與,使原住民被迫與自己的土地分離。2005年,《原住民族基本法》公布實施,原應展現國家修復、還回原住民權利的決心,不過至今相關修法仍扞格,原住民族相關論述也未受到重視。
具有多年社區營造經驗的台中市石岡區龍興社區,今年首度申請林務局社區林業計畫,調查社區周遭豐富的自然生態,並為了保育台灣副細鯽棲地食水嵙溪,發起封溪護魚。經過將近一年的努力,昨(20日)於社區中知名景點「五福臨門」農民市集舉辦成果發表會,讓民眾了解保育的重要性。
「為什麼一些千里而來的鳥,只是借人類的田歇個腳、吃幾隻小蟲,卻要落得客死他鄉的下場?」這個單純的念頭,讓推動生態農法不餘遺力的賴萌宏,在里拔哈(LiPaHak)生態農場營運上軌道後,如今又轉回社區,租下休耕農地,期待以一期農作一期濕地的方式,提供候鳥休憩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