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電子報 捐款
「出生30多年後,洄游至父祖鄉土,以稻為生活之本。人土相依成為佳,田土相合是鄉里。回到佳里務農生活。」如何的際遇,讓都市裡長成的楊淑華脫掉鞋子走進土裡,從澳洲到泰國,從美濃到宜蘭,從老師到NGOs工作,越來越靠近土地農地,最後回到家鄉開始務農生活。
體色帶有條紋的小魚,群游飛快地穿梭於潔淨湧泉的水草叢中,群體中的雄性個體閃耀著藍色與紅色的光芒,相對地雌性顯得婉約低調許多,只剩黑灰的條紋及眼眶上端一抹紅韻,提醒著人們牠們的真實身分。而這一幕,無時無刻不在五溝水濕地的水底森林中上演著,牠們是誰呢?這是一群叫條紋小䰾的美麗原生魚類。
條紋小䰾的名稱聽來陌生,但在老一輩台灣人的記憶中,卻也未必對牠一無所知。原本這種小魚的蹤跡應該遍布台灣南部各處的河流中,曾幾何時,環境的破壞、不當的水圳工
一場風災過後,台東森林公園徹底改頭換臉。經過一天的巡禮,眼目所及都是殘枝枯幹,但琵琶湖清澈依舊,倒影仍清晰映照著災後周遭的變化。「風災之前,琵琶湖不是你現在看到的樣子。」台東縣政府農業處林務科陳韻潔解釋,去年歷經蘇迪勒17級強風考驗,湖畔林木顯得稀疏,在這之前,並非如此。
位於卑南溪出海口的「琵琶湖」,是由地下湧泉所形成,30多年前,養鴨人讓鴨子在這裡戲水,隨著養殖規模越挖越大,後來因法令改變,鴨子不來了,留下這個大水塘;隨著經濟發展
孟加拉是全球氣候變遷風險最高的國家,面對海水不斷入侵低窪陸地,為了保障糧食生產,當地非政府組織教導農民把土壤堆成一排排約90公分高、1公尺寬的土堆,在上面種植各種蔬菜,土堆之間的溝則積水養魚。這種名為「Sarjan」的新農法已相當盛行,也成功提升了氣候變遷之下的作物產量。
孟加拉灣南部的潮汐河口和泛濫平原地勢低漥、人口稠密。這裡的耕地佔全國的30%。一份近期研究發現,因為上游淡水減少,海水入侵、地下水鹽化和土壤鹽分波動等現象可能嚴重影響孟加拉的糧食生產。
佇足田寮洋是倔強的信念使然。
身為一個賞鳥人,總是有追求「稀有」鳥類的渴望。在這個渴望下,賞鳥人互相分享稀有鳥類的資訊,展開一個又一個的追鳥行程。在追鳥的過程中,發現記得的只有那隻稀有的鳥,關於環境一點印象都沒有。滿足的自己的慾望,然後呢?失去了對鳥的尊重、對環境的認識、與鳥偶然相遇的感動。我要拿回那些我所忽略的一切,就這在這樣的倔強下,我泡進了田寮洋,更深入的了解濕地、更深刻的認識了這塊土地。
這一個停留,就是三年。在大學這輕狂的
接連兩個颱風,烏來山區的松蘿湖難得的滿水位,傍晚出現在十字越嶺鞍部的山友,特地前來,回程滿意的說,水很多,湖都滿了!能見證這一刻似乎是莫大的榮幸。
9月莫蘭蒂、馬勒卡接連過境,梅姬來訪前,宜蘭山區氤氳飽滿的水氣,從台北出發者始料未及。進入松蘿湖山徑,天空飄起雨來,雨勢忽大忽小,似乎並不適合登山;不過對巡山員而言,卻是難得觀察水位的良機。
沃克雷什蒂的前身是座於一九八九年遭棄置的都市污水處理廠半成品,經過多年無人問聞之下,被大自然與野生植物重新佔據,如今這塊土地成為羅馬尼亞最豐富的生態系。在一群環保人士歷經四年鍥而不捨的努力下,上個月政府總算將沃克雷什蒂保護區劃定為保護區,正式將面積一百八十三公頃的沃克雷什蒂名列全歐洲最大的都會生態綠帶之一。
東海岸由台11線從花蓮吉安一路貫穿到台東,沿途美麗的海岸景觀令人心醉。花蓮豐濱鄉原住民部落,為了生產糧食,百年前依著山形,一階一階開闢水梯田,怎麼看都深具美感。初夏之際,靠海的新社「半島」,稻浪與海浪呼應形成的美感更是獨特。
自從新社部落幾位居民改變慣行農法,朝向友善生態的有機耕種後,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積極協助輔導農民。部落族人宮莉筠的水梯田,就和花蓮場合作,讓寄生蜂、瓢蟲,這些田間防治飛蝨葉蟬和螟蛾類害蟲的最佳幫手,即使稻穀收割後仍有得吃。
即將展開一年最重要的冬季裡作之前,高雄市美濃區農民們殷勤地整地,再過不久,2000多公頃的農地,將變化各種不同的顏色與姿態,提供人們各式飲食需求,也會農民帶入豐富的收入。歷經一期水稻耕種打下的基礎,農民信心滿滿。
「原來務農收入這麼好!」這句話真實的出現在美濃農民口中。
位於「吟詩綠曲園區」的生態池,是發展協會理事長林宥辰的爸爸,利用田邊一個角落闢建而成,這個位置剛好是溪水匯流下來的地方,1分地左右的水池,水質清澈,因此得以目睹池中魚群悠游身影。 魚真的很多!「這個池子約有上千條台灣白魚。」適應了池畔幽微的光線後,順著林宥辰手指方向,池內熱鬧的景象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