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 20 十二月 2011 16:26

鰲鼓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鰲鼓濕地):海神收復的樂土

 

04
溼地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

鰲鼓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鰲鼓濕地)

01鰲鼓濕地鳥類生態日漸豐碩

02鰲鼓夕照

03鰲鼓濕地

溼地類型

海濱微鹹及鹹水湖泊、沼澤、魚塘、蝦池,沼澤地、小型淡水池塘、稻田。

溼地範圍

「鰲鼓濕地」的範圍,廣義而言是指嘉義縣東石鄉鰲鼓村西邊、北港溪與六腳排水溝出海口之間,台糖公司擁有占地1030公頃的東石農場以外,再加上周圍私人的魚塭、亦屬台糖耕地的鰲鼓農場、離海岸不遠的外傘頂洲等,總面積達1500公頃的廣大土地。

若單指「嘉義縣鰲鼓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則是東石農場內,農場之二號幹排以西,其它三面由防汛道路為界,總面積達664.48公頃的土地。

溼地GPS座標

23°30'19"N , 120°07'03"E

成立時間

行政院農委會於2009年4月16日公告,將東石農場部分面積劃設為「鰲鼓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溼地面積

鰲鼓濕地約1500公頃,鰲鼓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為664.48公頃。

海拔

0-5公尺

地質

砂質黏土

管理機關

鰲鼓濕地大部分面積為台糖公司所有,而「鰲鼓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中央主管機關為行政院農委會,縣主管機關為嘉義縣政府。

溼地概況與人文歷史

溼地介紹

關於「鰲鼓」地名的由來有兩個說法,一說是清嘉慶年間,海上鉅寇蔡牽的大將蔡獵狗定居此地,鰲鼓的「鰲」為海中大龜,象徵蔡牽及其黨羽。另一說是因中國黑龍江盛產鰲魚,當地人常將鰲魚的皮拿來做鼓,其鼓聲非常響亮。因此在地耆老期待此地繁榮興旺,如同鰲鼓發出巨大聲響一樣,故取名「鰲鼓」。

鰲鼓濕地最早是由北港溪與朴子溪出海所攜帶的泥沙淤積形成之天然沙洲。日據時代,日人遂將當地設置成鰲鼓農場從事農耕,至1960年代政府大量開發海埔新生地,於是自1964年起歷經五年工程,耗資三億四千萬元,闢築約10公里的海提將北港溪與六腳大排的泥質灘地圍住,形成1300餘公頃的海埔新生地,即為台糖的東石農場。農場內部份土地經洗鹽以後開始種植甘蔗與水稻,另外也經營畜牧業與水產養殖。

但1970年代以降,台灣西部沿岸地層開始下陷,東石農場內部份土地高度已低於海平面,加上南側水閘門年久失修之故,導致海水倒灌形成大遍濕地,吸引成批鳥類在此棲息,經口耳相傳使這遍溼地成為鳥友眼中的賞鳥天堂。

1980年代後開發腳步沒有停下的打算,當局提出工業區、自由貿易區甚至空軍靶場此類的開發提議從未間斷,與保育人士成立自然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的想法差異甚大。然而近年開始出現轉機,2003年嘉義縣政府邀請產官學界,討論鰲鼓濕地之生態復育與經營管理。2004年國際鳥盟將鰲鼓濕地評為全球重要溼地,2005年嘉義縣政府提出將鰲鼓濕地劃設成為野生動物保護區的計畫,2009年農委會公告鰲鼓濕地部份地區為「鰲鼓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歷史風華

鰲鼓濕地最早是由北港溪和朴子溪出海口的泥沙所淤積而成的沙洲,日治時代曾在此設置鰲鼓農場進行囤墾。自國民政府來臺,曾將此地移為空軍訓練用靶場,而臺糖公司於60年代開始在今溼地內大興土木,早期曾動用犯人兵進行圍堤填海造陸,將這塊泥灘地開發成海埔新生地,稱之為「東石農場」,以經營養豬、畜牧、養魚、甘蔗種植等事業。

多處鄰近村落居民為求三餐溫飽,來到東石農場從事勞力工及農場工人,臺糖也在此興建宿舍。隨著一間間草寮與工寮搭起,逐漸吸引更多人來此做生意定居。在全盛時期,海尾寮(今四股社區)路口曾經是菜市場大市集,晚上甚至有賣膏藥的康樂團來此進駐。

然而隨著經濟蕭條加上東石境內地層下陷,讓原本熱絡的臺糖事業開始沒落,而控制海埔新生地的水門更因老舊壞損,海水入侵,臺糖養殖魚塭與部分耕地因而泡水,形成有漲退潮的一個內陸型濕地;數年後整個區域開始土地鹽化,養殖業走下坡。

在地落根的村民,也隨著養殖業的沒落,生活經濟產生問題,漸漸村內只剩70多戶,因多數年輕人都選擇離開自己的故鄉。或許應驗了「生命自會尋找出口」這句話,鰲鼓濕地也選擇了自己的命運。當臺糖淡水養殖漁業失敗後,失修的七孔水門與魚塭意外成了冬候鳥的天堂;臺糖的製糖業不再興盛,原本的甘蔗園也配合政府規劃成為平地造林,於是造就出鰲鼓濕地動植物的多樣性,引來更多的動植物、鳥類,在這塊濕地內進行生命的繁衍。

濕地環境介紹

動物分布

鰲鼓濕地由國際鳥盟評選為全球重要濕地,曾經大規模的海埔新生地開發、地層下陷再次將土壤鹽化,人與自然一來一往之間,造就此地無可取代的豐富生態相,鰲鼓濕地包含河口濕地、泥質灘地、淡水沼澤、鹹水沼澤、潮間帶、紅樹林、外傘頂洲、魚塭、水稻田、蔗田與防風林等地形,在這些不同的生長環境棲息各種動物。

水生動物據本地紀錄有5種蝦類、5種蟹類、12種螺貝類與18種魚類,其中魚類以慈鯛科吳郭魚種、帆鰭胎鱂等外來種與蝦虎科魚類最為常見。

兩棲類據紀錄有17種,例如位於台灣低海拔的澤蛙。爬蟲類則有16種,其中包含特有亞種中國石龍子與特有種如蓬萊草蜥、台灣草蜥、斯文豪氏攀蜥等。

昆蟲種類於2009年紀錄已累計346種,包含如台灣黃毒蛾、長管食植瓢蟲、小刺鬚虎天牛等特有種,另可看見帶鈴腹胡蜂、六條瓢蟲、日本紋白蝶、刺槐小皺椿象等昆蟲。

本區記錄10種哺乳動物,例如鬼鼠、田鼷鼠、小黃腹鼠,以及鼩形目動物如臺灣灰麝鼩與荷氏小麝鼩。此外夜行性動物則有東亞家蝠。

鰲鼓濕地在台灣鳥類保育的地位非常重要,本區紀錄到鳥類資源共221種,占全台灣紀錄鳥種的二分之一,其中鷺科、雁鴨科、鷲鷹科、鷸科、鷗科及鶇科所記錄到的鳥種均超過10 種,且又以鷸科種類最多。發現的鳥類當中臺灣藍鵲與五色鳥為特有種,而特有亞種則有松雀鷹、大冠鷲、小鵪鶉、竹雞、棕三趾鶉、緋秧雞、灰腳秧雞、灰胸秧雞、斑頸鳩、金背鳩、草鴞、白頭翁、棕背伯勞、大彎嘴、粉紅鸚嘴、黃頭扇尾鶯、褐頭鷦鶯、八哥、大卷尾、小卷尾及樹鵲等21 種。

若以遷移屬性區分,則有55 種留鳥、13 種夏候鳥、83 種冬候鳥、42 種過境鳥、19 種迷鳥及9 種外來種,由數據可知鰲鼓濕地以冬候鳥為數最多,每年9月以後就有大批冬候鳥來此度冬,隔年3月又陸續北返,其中包含琵嘴鴨、赤頸鴨及小水鴨等鳥類。

種類眾多的猛禽也是鰲鼓濕地珍貴的資產,18種日行性猛禽占全台灣所記錄到日行性猛禽種類的三分之二,包含魚鷹、澤鵟、紅隼及黑翅鳶。

05大杓鷸06反嘴鴴07赤頸鴨

植物分布

據紀錄植物種類達290種,像海堤旁的防風林和保安林,主要有木麻黃、黃槿、海茄苳、鯽魚膽等木本優勢種,其它也有水黃皮、海棗、白千層、海雀稗等植物在此生長。

海堤旁的沙地植物則有海雀稗、田菁、海馬齒、鹽地鼠尾粟、假葉下珠、大花咸豐草、鯽魚膽、海茄苳、蘆葦及裸花鹼蓬。

位於東石農場西側的沼澤區,則有能在高鹽分土壤生長的植物如鹽地鼠栗草、裸花鹹蓬、卵形飄拂草、蘆葦、濱水菜。

鰲鼓濕地囊括台灣擁有的四種紅樹林,除了原本就有的海茄苳和欖李,加上後來栽培的水筆仔及五梨跤,而紅樹林伴生植物則有海馬齒、苦林盤、苦檻欖、海雀稗及鹽地鼠尾粟。

此外本地亦有臺灣欒樹、臺灣蒺藜及長枝竹等臺灣特有種。

瀕臨絕種的物種

黑面琵鷺、東方白鸛、遊隼、諾氏鷸、草鴞。

珍貴稀有的物種

黑翅鳶、紅隼、小燕鷗、環頸雉、彩鷸、唐白鷺、黑鸛、白琵鷺、黑頭白鹮、魚鷹、赤腹鷹、松雀鷹、北雀鷹、日本松雀鷹、花雕、灰面鵟鷹、鵟、毛足鵟、澤鵟、灰澤鵟、花澤鵟、黑鳶、大冠鷲、黑翅鳶、紅隼、燕隼、彩鷸、黑嘴鷗、小燕鷗、紅燕鷗、蒼燕鷗、短耳鴞、綬帶鳥、八哥。

應予保育的物種

白腰杓鷸(大杓鷸)、紅尾伯勞、半蹼鷸、大杓鷸、燕鴴、紅尾伯勞、臺灣藍鵲、龜殼花、眼鏡蛇、雨傘節。

保育現況

為積極推廣濕地保育工作,林務局將此處規劃為「鰲鼓濕地森林園區」,並於2012年底正式開園。園區的景觀與水資源規劃因考量全球候鳥遷徙路線,也因此在2011年時獲得美國景觀建築協會規劃領域專業組首獎,為國內的濕地保育棲地設計帶向國際舞臺。

此外,儘管鰲鼓濕地已於2009年列為「鰲鼓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但還是面臨許多危機。常有人將棄犬放生至此,導致野狗干擾候鳥棲息甚至捕殺為食。

另外當地雖有警告牌示標明禁止捕魚,但還是有釣客在此垂釣或使用漁網捕撈,此舉將影響鳥類覓食甚至遭到漁網纏繞,導致折翼或絞死。然而並非所有釣客都是因為娛樂而到此釣魚或捕魚,有些是當地居民為謀生而不得不為。

因此未來政府在確實取締不當行為、推動鰲鼓濕地成為「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同時,也必須設法維持當地居民的生計,取得人與自然和平共生的平衡點。

其他相關資訊
相關專文介紹

國家重要濕地資料庫入口網站:http://wetland-tw.tcd.gov.tw/drupal/node/152

交通方式

自行開車:經高速公路,在水上交流道下之後,經168線道往朴子方向直行,經東石大橋左轉台17號省道往北,過鰲鼓橋後在涵洞下左轉即到達鰲鼓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