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 28 十二月 2011 12:15

大漢溪人工溼地基礎生產力

濕地是地球上生產量最高的生態系之一,為了瞭解人工濕地的年總生產量與淨生產量間的變化,本研究於2009年春、夏、秋、冬四季與2010年春季,分別在大漢溪沿岸所建置之新海三期、打鳥埤與新海二期三座人工溼地,測量場址內不同淨水單元的生物群集日生產量、日呼吸量與日淨生產量,同時分析環境與生物因子之影響,並進一步推估年總生產量、年呼吸量與年淨生產量。

 

台灣四面環海地小人稠,經濟高度發展,造就大量的汙染,環境惡化。近年來,尤以生活污水為要,因為污水下水道建置未臻完善,家庭生活污水未妥善收集與處 理,排放量已逾55%,遠大於工業廢水及畜牧廢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自2008辦理推動淨化河川水質、促進社區發展及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在適當地點,規劃建置人工濕地處理受污染的河川或社區生活污水。

 

台灣地區的河川三大污染源,分別為工業廢水、畜牧廢水及生活汙水,其中的畜牧廢水因為富含氮、磷營養鹽,同時也伴隨著溶氧量過低,懸浮固體含量過高等特性,因此造成處理上的困難。目前國內的養豬廢水處理系統為三段式處理系統為主,即經固液分離、厭氧消化、活性污泥系統。雖然能夠有效的將廢水的化學需氧量及懸浮固體降低至行政院環保署之排放標準(即生化需氧量80mg/L、化學需氧量600mg/L、懸浮固體150mg/L)以下,但排放水中的氮、磷營養 鹽無法經過濾、沉澱等方式去除。另一方面,傳統的三段式處理系統中的第三

熱帶與亞熱帶的環境可能因颱風或暴風雨形成的氾濫導致重大改變,這些天災影響人工濕地處理污染物的效能被大多數在溫帶進行的研究所忽視。因此本研究調查淡水河流域的新海橋第二期人工濕地於2007年柯羅莎(KROSA)颱風干擾前後濕地系統污染去除效能的差異,結果顯示在柯羅莎颱風干擾之前,新海二期表面流式人工濕地有效移除64.3%的生化需氧量、98.9%氨氮與39.5%的總磷。

 

溼地因為具有調節溫度與淨化水質的功能,加上溼地裡水生植物能夠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兼具「節能」和「減碳」的功效,再加上近年來休閒風的盛行,生態休閒與生態旅遊大行其道,為眾人所熱中。不論是自然溼地抑或是人工濕地,均能營造出優質的棲息地,供生物在其間活動與繁衍生存,是從事生態觀察活動的最佳選擇之ㄧ,可謂是小投資大獲利,因此,國內各地紛紛興起規劃人工濕地的熱潮。然而,有多少人工溼地在地方政府一頭熱中產生,卻又在無人維護管理的棄置下荒蕪。

 

溼地中的水生植物具有淨化水質能力,同時也是人工溼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研究以水生植物覆蓋度、生產力與氮磷儲存量的時空變化探討水生植物對大漢溪三座人工溼地系統(打鳥埤、新海二期與新海三期)的各淨水單元營養鹽([NO2 +NO3]-N、NH3-N與PO4-P)去除率之影響。

 

因應都會區之發展趨勢,集中式污水處理廠顯然不合時宜,因此以現地處理設施處理民生污水的方式因應而生。然而現地處理興建後,於後續設施管理議題上,大部分著重在操作層面,對於設施本身所能產生之附加價值及民眾參與方面則相對缺乏,且並無一套如企業之管理架構可以系統性的進行後續之管理及維護,因此本研究 透過文獻回顧鑑別出表面流人工溼地及地下流人工溼地作為探討標的。

 

本研究以新海二期人工溼地為實驗場址,透過現地分層隨機抽樣與植生影像辨識估算水生植物分布面積與單位面積生長數量,並以高溫灰化法求得植生中有機質含量,並估算水生植物碳吸存量。

 

01

雲豹在IUCN紅皮書中歸為易受危(Vulnera ble), 臺灣雲豹為雲豹的4個亞種之一,也早被農委會公告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最後一筆正式記錄在1983年,此後雖然有原住民宣稱目睹雲豹出沒,或發現其活動的痕跡,但都難有證據確認。臺灣到底還有沒有雲豹存在?成為許多人極欲解開的謎... 

01

沿著臺11線向花蓮東海岸行進,沿途盡是寬闊的視野,山峰與海層疊的美讓人停駐流連;再往前行至豐濱石梯坪,一個阿美族群居的港口部落,在碧海藍天一望無際的遼闊之下,還有綿延不絕的綠水梯田景色,澄黃稻浪輝映著湛藍海浪,齊飛雙舞的景致,徹底征服了旅人煩亂躁動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