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電子報 捐款
金山鄉清水濕地濱臨北海岸,腹地約80公頃,位於清水溪、西勢溪和磺溪出海口交會處。
與觀新藻礁過去相關研究結果比較,台灣溼地學會研究研究所涵蓋生物多樣性範圍較全面,量化之動物密度亦高出許多,說明過去研究明顯低估藻礁生物多樣性及豐度。
大城濕地與芳菀溼地、漢寶溼地和大漢溪口濕地相連,擁有豐厚多元的生態物種並為多種鳥類之棲息地。
台南安南四草每逢假日遊客如織,大眾廟、搭竹筏遊紅樹林綠色隧道,鄰近的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每逢候鳥季,成群的黑面琵鷺以及伴生鳥類,低頭覓食、遇到猛禽整群飛舞,讓人看得如癡如醉。
高雄茄萣流傳著祖先從海上追逐烏魚群來此定居的故事,充裕的漁業資源,以及蘊含著豐富淡水的土地,讓他們定居下來,發展出多元豐富的漁業文化,再加上明鄭以來各種傳說,聚落充滿著傳奇色彩。如今,漁村核心隨著興達港轉移,原本作為魚塭的內海,逐漸填平蓋房子,剩餘少數的傳統魚塭,依稀可見繁華的痕跡。
接續上篇,本篇將提出實際案例,特別是比較與我國鄰近的韓國,韓國比我國早了15年便開始積極實行對濕地的保護,同時也為《拉姆薩公約》的會員國,應有許多值得借鏡之處。
近年來,國際上皆對「共同管理」此種公民參與方式進行推廣,除了拉姆薩公約之外,IUCN(世界保育聯盟)也提出了由在地社區與人民共同管理的相關聲明。以下即以兩個關於共同管理治理濕地的的實例,好讓我們更明白共管是如何運作的。
2015年2月2日,我國施行《濕地保育法》,開始有專責的行政管理機制管理濕地。因此,我們希望能夠先藉由觀察各國立法與實際案例,比較其與本國法規與政策上的差異,以分析台灣是否有可以借鏡與改進之處,並應用至台灣濕地的管理上。
過往溼地保護主要由政府主導,且人民也將保護溼地是為政府的責任,與自身並不相關。而在在全球開始意識到生態保育的重要性時,逐漸發展出「共管」(co-management)的概念,認為藉由此種以社區、人民為主體的方式,將能更有效率達到保護的效果。
這裡是水雉棲息的樂園,也是維繫水雉族群的方舟,溼地建構過程中,更誌記了一段政府、開發單位和民間組織成功合作的故事。然而這故事還需一段很長的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