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電子報 捐款
「綠色經濟」概念中很重要的一環,是導引現有經濟體制,正視生態體系做為「自然資本」的價值。然而,究竟該如何估算出生態的經濟價值?聯合國近年來推動TEEB計畫(生態系暨生物多樣性經濟倡議計畫),建構了不少推估生態經濟價值的方法論與案例,而國內也開始有些本土化研究,本文著重介紹碳吸存能力的推估。
【主辦單位】高雄市柴山會
【活動日期】2014年3月15、16日,第一階段培訓共2天12小時
在氣候暖化日益嚴重是由人類造成、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升高的此刻,生態系對地球整體健康、對人類存續的多重價值在氣候調節與碳吸存功能上就越加受到重視;因此,在探討生態系的經濟價值時,計算「碳吸存能力」便成了重要的項目。不過,有時學者在計算這個項目時,會發現其他面向的事實,可以反過來推論生態系的健康程度,本文要介紹的淡水河口研究案例,便是一個例子。
【主辦單位】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
【活動日期】即日起至103年3月14日(五)止
【主辦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活動日期】103年3月15、29日(配合潮水週期),每天一梯次,共2梯次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濕地保護聯盟
【活動日期】103 年 3 月 16 日 (星期日)
【主辦單位】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社團法人高雄市野鳥學會
【活動日期】103 年 2 月 22 日 (星期六)
濕地保育藉助國家或國際組織之手一定有效嗎?本篇瑞典Kristianstads Vattenrike洪泛平原的故事,帶我們看見,其實民眾自覺和在地力量的協力往往是引導濕地環境保存最重要的推手。透過戶外生態博物館的建立與與公共論壇的討論平台,Kristianstads Vattenrike洪泛平原在不同組織的人為介入和管理下,持續了傳統的農牧活動,並保有這片濕地的傳統地貌,創造出豐富的野鳥棲地,同時兼顧了文化與生態。Kristianstads Vattenrike洪泛平原的故事,對於發展濕地的明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