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2019年9月16日自由時報報導

《法新社》報導,印尼熱帶雨林的森林大火持續延燒,讓東南亞地區被有毒煙霾壟罩,不僅引發對健康的擔憂,也讓印尼與鄰國的外交關係緊繃。

印尼成千上萬名消防員正如同「打地鼠」般奮力滅火,以對抗看不見的敵人──讓全球暖化加劇的泥炭地下火。

雅加達已部署9000多人在遭受重創的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島上協助打火,但許多火災是從被稱為泥炭地的沼澤地區地下深處悶燒,可持續數個月並釋放出濃稠刺鼻的煙霧。

印尼綠色和平組織的森林活動家Ru

公視記者 張瑜珊 陳慶鍾

台中市清水區的高美濕地,是台灣中部的熱門景點,不但曾締造一年兩百萬人次造訪的紀錄,還被國外網站評選為「此生必遊的絕景」。除了眼前美景,有哪些重要的事,反而被忽略了?


高美濕地,不但曾締造一年兩百萬人次造訪的紀錄,還被國外網站評選為此生必遊的絕景。

即使颱風剛過,海風依然強勁,遊客遠道而來,有人拍照、有人打卡,昭告到此一遊。一旁的泥灘地上,

摘錄自2019年8月14日聯合報報導

據報,重慶市近日印發的重慶市開展林長制試點方案提出,從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在長江三峽庫區和周邊山脈涉及的萬州、巫山、石柱等區縣開展林長制試點。

重慶市林業局局長沈曉鍾表示,長江三峽庫區林長制試點的主要任務是整治涉及森林的違法違規突出問題,嚴厲打擊非法佔用林地和破壞森林、濕地、野生動植物資源等行為。

同時,林長制還將推進三峽庫區國土綠化,加強對古樹名木的全面保護,加強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增加森林資源監測

摘錄自2019年8月9日自由時報台南報導

台南市「市鳥」水雉的最新族群數量調查出爐,今年水雉(菱角鳥)夏季繁殖調查,發現水雉數量穩定成長,數量達1024隻,首次在夏季計數超過1000隻。

台南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台南市野鳥學會、成功大學自然生態觀察社、台南大學生態保育社出動志工和學生調查員,在7月23日到29日到水雉可能的棲地進行為期一週的鳥調。

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主任李文珍說,官田區仍為水雉主要分布的區域(占77%)。下營區及麻豆區的水雉分布各占1

三門峽水庫的大天鵝。圖片來源:Alamy
文:丁祥利(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歷史學助理教授)

這裡是黃河流域的第一座大型水壩,如今卻變身成為一片候鳥越冬棲息地,然而這番「華麗」轉變背後卻是當地農民和居民付出的巨大代價。


三門峽水庫的大天鵝。圖片來源:Alamy

以三門峽大壩為故事背景的微電影《

文: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

一流的美景 最低級的管理

2016年日本旅行社H.I.S透過社群網站調查日本人海外旅遊最想去的景點,台中的高美濕地勇奪第一,擊敗許多被讚譽為一生必遊一次的世界級景點。1不可諱言的,奪冠原因之一是高美濕地佔了地利之便,是離日本較近的海外美景,日人到訪容易;但若不是高美濕地的生態、景觀極具吸引力,豈能得此盛名??

高美濕地之美,尤其在夕陽西下時,沿著以高架方式鋪設在濕地上的木棧道進入高美濕地,遠望

下雨的永安濕地,沉靜中傳來鳥聲和周邊汽車人為噪音。攝影:李育琴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李育琴 高雄報導

當你走入廣達上百公頃的濕地、候鳥的家,你期望會聽到什麼樣的聲景?

2019台灣聆聽日活動,21日高雄場來到北高雄永安和茄萣濕地,由高雄市野鳥學會、台灣聲景協會帶領民眾走入這片南台灣最大的候鳥度冬棲地,也是全球第四大黑面琵鷺過冬棲息地。活動透過在地講師導覽解說永安和茄萣濕地的歷史、近年引發的環境議題,邀請參與民眾一起聆聽身處濕地中的聲音和感受,更特別利用水下麥克風,聽一聽濕地的水下聲景。

曾經生態豐富的小琉球潮間帶,因為遊客大量湧入、踩踏,生態發出警訊。資料照片。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李育琴 屏東報導

屏東小琉球近年成為南台灣觀光熱點,去年遊客人數統計達56萬人次,實際登島可能超過百萬人。當地民宿和生態導覽蓬勃發展,帶遊客走入潮間帶、浮潛、乘船賞海龜等遊程廣受歡迎。然而近日發生遊客踩踏海龜、用魚叉穿刺龜甲等違法事件,以及潮間帶因人潮踩踏造成生態資源流失等問題,凸顯出小島環境承載量緊繃、缺乏有效管理的警訊。


曾經生態豐富的小琉球潮間帶,因為遊客大量湧入、踩踏,生態發出警訊。資料照片。

睽違40多年,赤箭莎再現台灣低海拔濕地,這次我們該如何留住它呢?攝影:林建融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台東報導

長久來以為在台灣消失的赤箭莎(Schoenus falcatus),在2017年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單評為「區域滅絕」(RE),睽違逾40多年後,在台東池上富興濕地重新被發現。這項好消息經網路公民科學平台揭露,卻讓植物愛好者及研究人員很糾葛,不知道該當作好消息告知,或隱匿消息。怕消息曝光會造成殘存族群的生存壓力,好不容易現身的赤箭莎再度消失;但若不為赤箭莎發聲,不知未來是否還有機會找到它。

「區域滅絕」意味著所有個體,在台灣已經消失不復可見。協助赤箭莎圖片鑑定的梁慧舟,是《

摘錄自2019年6月20日中國時報桃園報導

桃園市野鳥學會觀察桃園埤圳國家重要濕地的紅塘埤,發現自2017年疑似遭填土後,每年近千隻鳳頭潛鴨棲息度冬的盛況不再,函請市府都發局及內政部營建署處理,盼復原濕地迎回鳳頭潛鴨。都發局則澄清只是清淤暫置,目前農田水利會已開工將淤泥運出。

野鳥學會理事長吳豫州表示,當初收到回覆指出施工的理由是疏濬,但完工之後卻發現很多泥土,顯然有外土進來。吳豫州強調,三年來至今未開罰也未復原。 市府都發局回應表示,該塊土地確實是位於國家重要溼地範

導覽中,無獎徵答!攝影:許芷榕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許芷榕 新北報導

夏至將至的15日午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以下簡稱環資)與Timberland員工和會員一同前往石門阿里磅農場,展開一天的志工假期。遊覽車沿著淡金公路行駛,車上的志工們開心地聊個沒完,左手邊則是無窮無垠的海洋,閃著波光。

抵達農場後,志工們整好裝,便開始一天的活動,在今日的重頭戲——清除水生植物開始前,農場負責人王德昌老師先帶領志工們認識農場生態。如今的農場其實是王德昌在1997年召集許多家庭,集資買下的一塊地,並在此進行濕地、溪流和森林等棲地的維護工作,也因此可以發現種類豐富的蝴蝶、蜻蜓、蛙類、鳥類等生物,稱得上是一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土地。而流

摘錄自2019年6月6日聯合新聞網報導

為生態轉彎!台鐵局去年啟動鐵路改建計畫,在新北市貢寮雙溪河下游,在原有鐵橋旁興建新橋,但因採用高達35米高的「脊背橋」橋,恐衝擊當地生態環境與農村型態,台鐵局與當地生態團體在歷經一年溝通,5日開會確定為當地生態調整方向,將脊背橋改為一般制式橋,雖仍需請顧問公司分析確定可行性,但已請廠商暫停採購材料。這也將是國內少見工程啟動後,為維護當地農業與生態環境調整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