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 20 十二月 2011 08:23

巴冷公主美麗傳說之地 大鬼湖濕地

01

雙鬼湖區擁有全世界最大面積的臺灣杉族群,數量高達萬餘株而聞名中外。流傳其中的原住民傳說,以及豐富原始的生態系,更成為許多人心生嚮往卻無法輕易親近的美麗原鄉!

走在雙鬼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四周從樟楠儲櫟等闊葉林,隨著進入核心區,愈見高聳的檜木、古老的鐵杉,彷如已跨越永恆不動如山。如影隨形的霧靄,將滿佈著松蘿與藤蔓的巨木重重包圍,綠影幢幢,濕意襲人...

8farm

梯田,多座落於群山之中,不同於南臺灣的寬廣平原景貌,而是北臺灣山區獨特的農業地景;水,在農業灌溉上的不可或缺性,兩者綜合在八煙聚落,搭配而成層層梯田、處處水圳的詩意景觀。且因位於約320公尺的海拔高度,深受東北季風吹拂,經常潮濕多雨、水氣雲霧裊繞,又鄰近野溪溫泉,籠罩於地熱水煙之中,氤氳水梯田的獨特風貌由此而生。 

01

水壩為人類帶來重要的社會利益,像是水力發電佔全球電力供應量的20%,相較於其他發電來源,是乾淨、可再生的能源;亦具備防洪功能;提供灌溉、飲用水及遊憩用的水源;有些水壩甚至還能穩定水流,幫助船隻航行。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的水壩建設蓬勃地成長,在過去100多年來,美國的水壩建設居於世界之冠,大小水壩總數量高達25萬座,而建設目的多元,包括水力發電、灌溉、防洪和蓄水。

DSCN3343

30幾年前,豐濱沿海阿美族傳統領域上遍布著水梯田。每到收割時期,海浪、稻浪交織出的景象,直教現年70多歲的耆老陳先生難以忘懷。隨著水梯田復育逐步成形,呼喚了當地耆老內心深處的記憶,矗立在農田傾圮的達魯岸,耆老負起修繕的職責,以傳統技藝教導部落青年再現達魯岸。

如果你只在阿美族人慶祝豐收時,才來石梯坪港口部落,那就太可惜了。

阿美族傳統知識表現在日常生活之中,不但種出小米、糯米,源自清朝期間水稻種植技術,更將海與陸地交界的土地運用到極致。

30多年前,石梯坪這片土地種植的水稻從岸邊延伸到海,於是陸地上的水稻被風吹動,形成的稻浪,與海水拍打海岸的海浪交織成一片美麗的景觀。這個景觀,是人們尋訪港口部落的理由。

花蓮豐濱海岸的潮水持續著千年不變的律動,湧向海邊的潮浪,訴說著不變的道理;流向海邊的河水,在進入大海的擁抱前,滋潤著沿路的大地。

為了看石梯坪港口部落恢復水稻田耕種的水梯田,9月中旬,一行人從台北搭太魯閣號出發,列車穿梭在忽隱忽現的海岸邊,讓人神往於山海之間的想像。

到了花蓮火車站,再轉搭等候一旁的遊覽車朝海之濱出發。而花了這麼長時間搭車,是為了欣賞這片海以及阿美族人運用植物與土地的智慧。

週三, 16 十一月 2011 16:36

哈盆自然保留區:台灣的亞馬遜河

01

位在臺北縣烏來鄉和宜蘭縣員山鄉的交界處,有一處由雪山山脈主、支稜所環抱而成的盆地,珍貴保¬留了臺灣典型的低海拔闊葉森林的完整樣貌,各種昆蟲、鳥類、魚類、哺乳類等活躍其中,可謂北臺灣少數未受破壞的人間仙境!這個地方正是緊臨福山植物園的「哈盆自然保留區」。 

週三, 16 十一月 2011 08:35

最易親近的紅樹林生態教室

01

淡水河在過了關渡後,河道逐漸變寬,在過了淡水竹圍地區後則向左岸形成一個大彎。由於河水流速減緩,使隨河水從上游沖刷而下的泥沙淤積在河道的凹處,漸漸形成沙洲沼澤區。這片沙洲緊貼著河岸,在漲潮時有三分之二區域浸在水中,但在退潮時與陸地間形成一條明顯水道。這個北寬南窄如肝臟的沙洲,就是淡水河紅樹林保留區所在區域。由於距離出海口僅5公里,因潮水漲退,淡鹹水混合,鹽度變化大,這獨特的環境成為水筆仔生長的絕佳環境。 

05

臺南官田素有「菱角之鄉」的稱號,每年6月當一期稻作收割完畢,當地農民便把水田重新注滿水,改種起菱角。於是從中秋節前後一直到12月底的菱角採收期,南臺灣便會出現350公頃的溼地,吸引許多水鳥翩翩進駐;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拖著長長尾羽、氣質華貴的「菱角鳥」──水雉。 

每到暑期,園區會舉辦溼地營隊,讓學員親自下田體驗種菱角,秋天則邀請學員回來採菱角。透過親手栽種和收穫,希望人們更親近土地和作物,也藉此鼓勵民眾多消費臺灣本土生產的菱角。「吃菱角、助水雉」,唯有臺灣的菱角產

週三, 16 十一月 2011 15:53

城市變成一個大濕地?

自然洪泛平原。照片提供:廖桂賢

重新認識濕地的功能

濕地曾被認為不過是滋生蚊蠅的癘瘴之地、雜草叢生的荒地,在公共衛生以及土地開發的需求下,世界上大部分的濕地已經消失殆盡。生態學知識的進步讓過度開發的工業化國家了解濕地對地球環境和人類發展的價值,各種研究告訴我們,濕地是地球上最具多樣性的生態系統之一,也為人類帶來了其他環境系統所無法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